搜尋此網誌

2017年8月24日

聘請教師所見

591 《教育心語》20170825     

             
  作為幾間中小學校董會成員十多年﹐每年都要招聘教師。關於入職教師﹐大致有兩個印象。
  一是現今教師的學歷愈來愈高。 以筆者不完全統計﹐目前香港小學教師有碩士學位的約三分一﹐個別學校更近五成。 拿著一個碩士以上甚或博士的也近一成左右。 一般在中學﹐其比率更高一些。 大多數老師已經取得了其他相關的文凭和取得相關証照﹐如:特殊學習需要﹑英語和普通話教學基準﹑ITC相關學歷﹑ 健身/瑜珈﹑旅遊領隊﹑急救拯溺﹑地產經紀﹑的士司機﹑價值教育﹑辨識危害精神(軟性)毒品教育﹑性教育等。
  另一特徵是愈來愈多本科修讀社工/心理/傳理/演藝/商貿或其他科目而曾任職其他行業的人入職當教師。 我個人較喜歡引入有其他行業經驗的朋友入職﹐因他們有較廣濶的社會經歷﹐或可為相對封閉的教育圈加添一點新氣象。 故近年聘請了不少記者﹑社工﹑空姐﹑廣告和商貿從業員﹑演藝圈台前幕後的的朋友當教師。也許﹐教師行業薪高糧準﹐也是能吸引其他行業人才入職的因素之一。
  學歷通脹己已成大局。 其連鎖效應波及社會各層面。 拿著碩士學位來申請教學助理者大不乏人。 但學歷再高﹐也不能說明其解難能力和工作態度﹐故校長們更傾向先聘她們當教學助理或「合約教師」﹐在真實校園環境中觀察一兩年﹐方轉聘為常額教師。 校長們不聘他們作常規教席﹐有實際的需要和原因。 絕非「孤寒」省錢﹐因為﹐反正薪資用的是公帑。 事實上有些人不善應對溝通﹑不懂眉頭眼額﹑散漫不守規﹑對教師行業有很多誤解;說白了﹐無志於教學﹐不適宜當教師。實戰中觀察其表現才判別﹐比較有把握。
  
   
 

2017年8月17日

大學生多過中學生

       學歷貶值又稱學歷通脹。 乃世界潮流大勢。
       鄰近的台灣1995年教改廿多年來﹐大學由23所增至122所,在學大學生人數由24萬增至124萬﹐九成青年人能讀上大學。韓國大學生人數亦增加70%,起步較早的日本增加12% 雖云大家都明白學歷通脹後遺症要正視,但在社會上要求為弱勢社群向上流動﹑一片政治正確的平權呼聲中﹐各地政府也不敢輕言煞車。
       台灣已出現了大學學位多於高中畢業生。 因出生率下降﹐更導致大學生人數多於高中生的局面。 華人喜歡追求「大學生」學歷的情況下﹐高中後的技職體系少人入讀而逐漸崩潰。 這又致勞動力市場供應呈現上大下小。因台灣是個代工島,其實需要大量技術操作員工,教育體系卻與產業需求脫節,以致大學生畢業後,失業率高於高中職技生。
       大學畢業生會獲得高薪優職的局面不復見矣。 台灣不少大學生月薪起點僅台幣二萬餘三萬而已。 從拿薪資角度看﹐的確是「學歷無用」。
       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便延後就業﹐躲進研究院再讀多個碩士﹐於是碩士也泛濫。 倘一天未能解決就業能力﹐這可能只是飲鴆止渴而已﹐因為「學貸」不斷增加﹐負債更重。
       須知學歷不等於實力﹐更不等於就業能力。 學歷只說明你過去受了甚麼培訓﹐不說明你未來的工作能力;也許說明你的考試答題能力或寫論文的技巧﹐卻不代表在職場的解難能力﹐未說明生活實際上待人接物的技巧。
       以上所談的不只是台灣的前車之鑑﹐而是香港眼前面對的現實。 家長和老師要調校以往的舊思維﹐陪青少年同行新路。

2017年8月10日

生涯規劃與發夢

589 nnn 教育心語 20170811


       老友的兩個女兒都富音樂才能﹐於校際音樂節中獲獎無數。 香港名女校畢業後﹐赴美升學﹐先後入讀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都得碩士學位。 大女在加拿大結婚生子作歸家娘﹐每天柴米油鹽接送子女﹐除了教子女學琴外﹐生活與音樂無直接關係。
       妹妹在紐約結婚後與丈夫開了間三文治店﹐就靠賣三文治維生。 夫在電台掙得每周一晚介紹古典音樂節目的職位,工資僅夠付汽油錢。 她兩口子留在紐約﹐為的是有較多演出機會。 因為可以接些臨時散工演出﹐包括:在宴會中組個小型室樂或四重奏﹑年中各管弦樂團要演出人多的曲目時﹐要增強陣容﹐也會多聘些人手。 她告訴我﹐離開紐約﹐這些機會也少了。
       平日一周五日每天十小時在夫妻檔工作﹐非常困身。 倘要放假﹐也就聘個大學的師弟妹來頂檔。 她指出隔鄰餐廳的侍應厨師中﹐約七成都是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有唱歌劇的﹑作曲的﹑寫劇本﹑跳舞的﹑做電影/戲劇演員和導演的人材嘛﹐要啥有啥﹐實在可以夠組個劇團搞演出了。 他們待在紐約﹐因為這裡較為掌握市場的動向脈搏﹑盼著有多些機會演出。
       來美前﹐你可知道是如此謀生嗎?
  「讀書時大約知道一些﹐只不知道這麼久都還是這樣……不過見多了﹐心也平靜了。」
       有個後輩問﹐侍應厨師賣三文治的都有碩士學位﹐可否就說明這個社會已做到「職業無分貴賤」?
  我卻看到的有四點:1. 教育普及導致學歷貶值﹑2.也引致提升社會人民的整體質素﹑3.生活現實是殘酷的﹑4.夢還是要發的。
   
  

  

2017年8月3日

學歷貶值

588 《教育心語》20170804

       三年前(2014)﹐在幾間大學一個聯席會議上討論八年後(2022)的收生狀況。
       因為學生人口下降﹐按推算2022DSE的考生將不足五萬。 按過去歷年在DSE考獲基本入大學資格的人數約為三分之一。 即屆時在DSE考得基本資格(33222)的﹐大致都可以進入本港政府資助的八大院校。
       教育界行家都明白﹐考獲基本資格的﹐其學業只是一般水平而己。 特別是不少考生的語文能力﹐要應付大學裡英語課堂和習作會較為困難。 以英語為授課語言的幾間大學﹐都頭痛如何應對。
       影響所及﹐私立大學﹑公開大學﹑各大學的「校外課程部」或社區學院﹑職訓局/工業學院和提供高級文憑/副學士課程的院校等﹐屆時收生質素更難有保証。 估計未來幾年﹐能夠入讀專上課程的學生比率將會持續上升﹐甚至達到八成以上。 這種「通街都是大學生」的景況﹐近年已經出現﹐未來十年更甚而已。
       於是過去本來由中學畢業生學歷做的職業工種﹐便會由持大學學歷者擔任。 是以總會有一天﹐副學士做按摩﹑學士開的士﹑碩士做陪月﹑博士賣雞扒。以上景況在十多年前的日本南韓台灣都已出現﹐今天漸成常態了。
       國內大學擴招政策下﹐近年大學畢業生年增約八百萬。
       在今天這個學歷貶值的競技場裡﹐大學畢業只是基本學歷而已。全球化下的香港學生﹐應有心理準備﹐參與世界人才的競爭市場。莫再拿著卅年前的過時想法﹐奢望大學生可以找到高薪厚職。
       請社會人士和各媒體也莫再誤導青年人﹐給予虛假的訊息和盼望。 而應如實告以「殘酷」的真相﹐做好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