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 ¾¾¾ 教育心語 20170428
因為曾經在電台介紹過全港十八區街道名稱的地理背景﹑地名掌故﹐所以不時也有朋友讓我為學校設計認識社區的活動。 月前紅磡區一間小學要帶小五六學生作社區考察﹐便安排我用一小時先為孩子們加添一點先備知識﹐作行前的準備。
每區的歷史掌故資料浩如煙海﹐從何入手?這其實是所有課程設計者都要面對的問題。 尤其是非正規課程﹐沒有教科書﹑不是考試範圍﹐那就要更清晰教學的理念:教學目的﹑學生的生活背景﹑她們的生理心理狀態﹑已有的知識技能基礎﹑如何配合學校原有的課程…等?
這都決定了教學取材的角度﹑教材的多少﹑知識點的深淺和廣度﹑習作和評量的形式等﹐所以每次這類課程的設計都很花時間心思。
所以我先跟孩子們摸底:紅磡有何特色﹐是其他區所無?其答案在意料之外﹐也算情理之中:ZZ小食店﹑XX茶餐廳﹑YY超市…。 反映了她們生活圈子狹窄﹐也未能從區外人或全局宏觀的角度看本區。 有些學生能指出:寶石戲院﹑黃埔號﹑觀音借庫的廟宇﹑地產項目如海逸豪園等﹐卻對相關的背景茫無所知。
多方考慮後﹐決定介紹幾個知識點:(1)殯儀館和厭惡性行業的區位; (2)舊日紅磡工業區的環境污染和遷出;(3)黃埔船塢和廟宇的歷史。 如時間許可﹐加點街道地名的故事。
為了讓孩子們感興趣﹐課上用了選舉區內四大景點﹑展示大量今昔圖片對比和動畫地圖。 師生咸覺富趣味性和知識性。
校長之後來電要加場﹐為小三四多上一課。
甚麼?對著七八歲的孩子講掌故?.....那是全新的挑戰﹐要重新備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