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3月31日

放軟手腳?

570  nnn 教育心語 20170331


      機構的員工曾經努力搏殺﹐如今卻「放軟手腳」﹐不復當年勇﹐這是企業成長過程中常見現象。 學術上有人稱為職業怠倦﹐其成因錯綜複雜﹐世界各地均有大量文獻研究。 本港學校教職員工的怠倦問題﹐也頗為常見。 本地幾間大學廿多年來也出了不少論文。 本欄這個小方塊不擬深入探討。 但對於學校領導層來說﹐卻是一個真實迫切的難題﹐亟須解決。
  面對難題﹐一般從不同角度探索:一是從行政管理﹑政策資源角度提出:改善企業架構﹑增加資源﹑減輕員工負擔﹑辦些減壓活動﹑增加福利之類﹐以祈提升員工的動力。 另一角度則多從人力資源和發展方面考量﹐多談提升員工對機構任務的歸屬認同感﹑增加員工培訓﹑提升員工專業態度和能力﹑關心員工心理質素和需要等。
   從理解甚至維護教師權益的角度看﹐增加投入資源﹑改善師生比例或班師比﹐是常見的簡單結論。 但同一學校裡﹐員工表現參差﹐有無心/無力/怠倦的﹐也有積極/認真/搏殺的﹐則說明不能光是增加資源便可解決。 何況學校資源從來有限;利益分配引發的矛盾不滿﹐糾結著員工之間的恩怨情仇﹐又豈有簡易的萬應靈丹?
  從教師成長周期看﹐每個人生涯路上的追求取捨﹐個人性格生理特質和背景因緣﹐的確有人會從火線上退下來。
  換作家長看這問題﹐教師怠倦﹐直接影響子女的成長﹐又豈能接受教師「放軟手腳」?
  社會各持分者對學校的要求不會放鬆。 學校要不斷克服新的挑戰。 在大潮裡﹐不進則退。  


2017年3月24日

休養生息?

569 nnn 教育心語 20170324


  有兩間中學因著十多年來的努力﹐收生質素已經大有改善:由當年八九成為第三組學生﹐升到今天近半是第一組別了。 對一個校長來說﹐這是一大「功績」。 用兩位校長她們自己的話說:「總算交到貨了!」
  但不約而同﹐又出現了新難題:「老師們放慢手腳了!」
  老師們覺得打了十多年仗﹐現在要休養生息。 當年廿多歲出來打江山﹐披星戴月﹐餐風飲露。 為了做好學校﹐大家不分你我﹐提意見定策略。 為了理想﹐互相補位包抄。為了升Band﹐甚或有延遲婚期﹐大家多行一步
  可如今﹐「上有高堂白髮﹐下有黃口小兒。 我也要照顧自己兒女的功課﹐接送安排子女的活動!我的孩子﹐也只有一個童年!」
  「學校有了名聲﹐上了軌道。 過去廿年的做法﹐已經証明有效﹐一切照舊﹐也無大礙。」
  「我們這輩已步入中年﹐體力也不如從前年輕的老師﹐也要學著拼搏去爭取成果。 即使在今天﹐公開考試﹐征戰沙場也沒少了我們的份兒。 年青一輩要學習接班。」
  兩位校長提出相似的問題:今天收生好了﹐學生反應快了﹐要求高了﹐課程教法都要改變。 家長要求是入名牌大學﹐目標不同了﹐怎能不變呢?守業難啊。
  當年焦點是止血續命﹑救死扶傷﹐如今卻是固本培元﹑保健進補。 由鼓勵學生上學﹑維持興趣﹑參與課堂﹑交齊功課;如今卻是展能揚長﹑爭優奪良﹑領袖訓練。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怎能停步呢?
  她們疑問:是我們當校長的﹐太苛求嗎?不進則退﹐看著危機四伏﹐任由沉淪麼?
  
 

2017年3月20日

假如你是校長

568  教育心語 20170317

  近年不時到國內偏遠地區做些教學支援工作。到校後總要摸摸底:聽校長領導介紹﹐然後跟教師﹑家長和學生座談。
  由於我們是外人﹐一般先要破冰後才會聽到些有趣的﹑關鍵的事兒。
  其中常問孩子們:假如你是校長﹐你會改革學校裡哪些項目?大小不拘。 大概從來沒有人問過這問題﹐孩子們一般都沉默好久才提出意見﹐但有人提出以後﹐反應總是熱烈主動而直率。
  「我會把乒乓球桌放到室內去。」合理而易辦。 你有跟校長說過嗎?「可沒有人問過我
  「我希望課後有點活動和比賽。」那多點什麼活動呢?「唱歌﹑音樂﹑下棋﹑球類﹑體育運動
  「希望教學樓裡有個廁所﹐不用回宿舍﹐太遠了。」我剛才觀課前到的廁所就在教師宿舍。 我也正奇怪為甚麼幾座教學樓都沒有廁所?
  「希望廁所是水沖的﹐不是旱廁。」嗯﹐你可知道用水廁﹐先要解決哪些困難嗎?
  「城裡都是水沖的」「我家去年也有了水沖啦。」我剛去過教師宿舍的廁所也用水廁的﹐為何學生要用旱廁?
  「我希望老師上課不那麼沉悶。」最沉悶是哪一課?「語文﹑英語﹑ 一大堆﹐人言人殊。
  「我最希望學校可以有洗澡的地方。」「對﹐浴堂」「啊﹐校內可以洗澡就好!」宿舍裡沒有浴室洗澡?「沒有!」那你們到哪洗澡呢?
  「回家!」甚麼﹐回家?
  「對﹐回家時才可以洗澡!」
  「每星期五回家才洗澡。」就是一星期才洗一次?
  「對。」難怪我剛才蹲在他們桌旁看他們功課作業時﹐他們的體味也挺大的今天是周四。

2017年3月11日

不當班主任

567 nnn  教育心語 20170310

  近年國內中小學教師圈中﹐愈來愈多場合接觸到「不想當班主任」的說法。 網上也有不少專文討論。
  三四十年前﹐入教師這個行業﹐當班主任是理所當然的天職。 甚至有「不當過班主任﹐怎算當過教師呢?」跟同事閒談時﹐也曾提及沒當班主任那些年﹐就「沒有了一班小毛頭在身邊轉﹐沒有了一班心腹供使喚」﹐總覺得少了一點甚麼。 當班主任﹐仿彿有了一大班子女﹐聽她們吱喳爭吵﹑看他們淘氣哭訴﹑聽她們在周記裡細訴家庭和青春瑣事﹑分享著他們的歡笑與焦慮﹐才有點當教師而非教書匠的味道。
  固然﹐當班主任就要招呼家長﹑平衡輕重﹑要噓寒問暖關顧病患之類﹐更要點名收手冊追回條﹑查案仲裁﹑折衝樽俎諸般矛盾﹑安排集體活動﹑維持秩序和安全﹑保健牙醫之類﹐也確是繁瑣。 但要是贏得學生家長的信任和依傍﹐心理的回報也挺高的。
  未知從甚麼時候開始﹐國內當班主任有財政津貼﹐數額因地因班級或人數而異﹐由每月數十至數百元不等。 在收入少時﹐這還有點「重視」的象徵﹐在整體生活水平提升以後﹐每月這一百幾十(甚或數百)的補貼﹐就逐漸顯得微薄了。 更甚的﹐在斤斤計較按勞取酬﹑衡工量值的文化下﹐就形成了不願當班主任了。  有教師明言:我每月拿幾百元出來﹐你去當!
  Maslow的「需求和動機」理論﹐人解決了安全溫飽後﹐工資薪水的作用就逐漸退場。 教師的動力最終還是榮譽感﹑歸屬感﹑工作意義和滿足感最重要。 以為給錢就有動力的體制已經過時了!
  

  

2017年3月2日

醫學院收生

 566 nnn 《教育心語》20170203

  跟一位有參與大學醫學院收生的同事談起﹐知悉醫學院收生沒有考量所謂Aptitude Test「性向測驗」。
  且不談這些測驗的效度信度之類﹐她指出主因是醫學院實在需要不同的人才﹐包括各類性格特質的人。 醫生也需要不同類型的人﹐只要能發揮﹐各擅勝場。
  一般市民以為:醫生是對人的工作﹐一定要喜歡跟病人打交道﹐能言善道﹐態度和藹可親是必要的。 倘性格內向﹐不擅溝通交談的大概未必能勝任吧?﹗她說:態度誠懇﹑善於交流固然好﹐但醫療工作多樣化﹐不一定要見病人的。 例如:喜歡跟人傾偈談心的﹐可做心理/精神科醫生;喜歡動手操作的﹐可選做外科醫生;不喜見人的﹐可做病理科的工作。 事實上﹐醫院裡很多醫生﹐平日很少跟病人打交道的﹐病人也從來沒有見過這批醫生。 例如麻醉科﹑負責實驗化驗室的﹑磁核共振﹑電腦掃描的;負責數據分析的﹐後勤財務﹑行政管理的等等。
  她說行內有不少「患有」愛氏保加症的專科醫生﹐他們的專業能力高強﹐也能作出很大貢獻。 一般來說﹐如果入行初期清楚知道醫生的工作要包括跟病人溝通後﹐一般都表現良好。 特別在「支援性環境」下﹐表現可以極為出色。 這使我記起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醫生也曾自稱有愛氏保加症。
  她明言﹐不會因為申請入學的學生有愛氏保加症而不獲取錄。 這類申請者往往有其特殊專長(例如音樂)﹐倘能結合來協助醫治病人﹐效果可能更佳。 她最擔心的﹐是醫學院學生有情緒不穩或抑鬱的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