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2月29日

香港科學館

557 nnn 《教育心語》20161230

  香港科學館開幕廿五年﹐部份展品太舊﹐適宜更新了。 最近科學館上層在裝修﹐展品在更新﹐希望新展品能吸引觀眾﹐發揮教育功能。
  科學館曾被國內遊客譽為香港三大主題樂園之一。 事實上﹐不少遊客和本地市民帶著孩童到館參觀﹐小孩在館內跑跑跳跳﹐開心雀躍。 受兒童喜歡的主因是約七成展品是互動式展品﹐受父母喜歡是覺得「學點知識﹐不光是玩」。
  然而多年所見﹐不少家長帶子女參觀時﹐多只是「陪伴」﹐事前沒有引導﹑其間鮮有參與﹑事後沒有解說。 其實﹐家長也不一定明白展品其中的原理和奧妙﹐當然做不好導引解說。 故館方宜認真考慮﹐針對家長和教師﹐舉辦一些實地導賞課程。 既使參觀更有教育效益﹐也減輕導賞員的工作壓力。
  過去舉辦的教師導賞班﹐多為專題展覽而設。 其實常設展導賞﹐更切合教師和家長的需要。 教師培訓﹐必須分開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的教師組別。 因為這三類教師的背景和工作對象殊異﹐知識重點有別﹐興趣和切入點亦不同﹐不能籠統湊合﹐否則勞而少功。 幼童家長可併入幼稚園教師組。
  館內有些展品老少咸宜﹐雅俗共賞;高有高的理解﹑低有低的感悟。 可以成為培訓的共同核心。
  例如不少觀眾根本不知道:吊在半空的大飛機有何特點﹑如何入館?貫穿全館的「能量穿梭機」其實說明甚麼原理?怎樣觀看和理解?有些資料雖可在網上查閱﹐但要結合現場指示﹐教師和家長才更清楚和體會﹐才會跟學生解說。 免得入了寶山空手回。
  
  
  
  

2016年12月22日

《湊孫樂》課程

556 ¾¾¾
《教育心語》20161223

父母參與孫輩養育的「跨代教養」已成大勢。 其中三代間的互動和相關難題矛盾或影響﹐早已引起社會關注。 社會福利署於2016年託付社福機構舉辦《為祖父母而設的幼兒照顧訓練課程》試驗計劃五百多名額全滿﹐反應熱烈。
我服務的機構也有開辦這個課程﹐內容豐富而細緻。 請得專業育嬰護士介紹最新育嬰知識和技巧﹐如手抱/沐浴/皮膚清潔 (大小便後) 技巧﹑換尿片﹑口腔衛生護理等。 也包括嬰兒常見疾病及意外處理﹑探熱方法﹑甚至嬰兒車的認識﹑餵哺(母乳和奶粉)技巧﹑嬰兒掃風和按摩﹑奶具清潔消毒與日常飲食的配合等。
課程裡也有家居常用急救常識﹐如發燒﹑抽筋和窒息的處理;澄清家居安全﹑健康檢查及預防疫苗的迷思和謬誤等。
年青父母知道祖輩掌握這些技巧知識﹐有利增強交托孩童給祖輩的信心。
課程也包括孩童生理/心理/智力發展﹑遊戲在成長中的功能。課程中的藝術工作坊﹑親子繪畫﹑小手工之類﹐其實是增進三代間溝通的手段和話題﹑甚或留下美好記憶。
以上關乎知識技巧的內容﹐靠護士指導和努力讀書也易解決。 最具挑戰的﹐是兩代間對養育兒童的重點﹑期望如何拉近甚至統一﹐端視兩代彼此的坦誠溝通﹐不是單方面來上課便解決。 故課程刻意插入一些三代同堂的活動(例如拍全家福照片/生日會等)﹐讓各持分者(包括家傭)同場出現﹐專業社工適時介入瞭解﹑促進溝通﹐用心良苦。 課程完結後六個月﹐社工還會跟進解難﹐照顧周到。


2016年12月15日

病榻和靈堂

【555】 ¾¾¾《教育心語》20161216
修讀了多少個學位﹐大都未學過怎樣去探病和跟垂死者道別。
有人說,人情世故而已﹐要學嗎?
要學。在學校正規課堂學不到﹐就在生活中學。
從來怕去探病。 既怕擾人安靜養病的「大業」﹐又怕人家小器﹐因等不到你的出現而焦慮敏感和不滿﹐更怕人家說你無心﹑不體貼。 尤其是探望危重病人﹐大家都知道凶多吉少﹐不敢多言﹐以免棹忌。
曾有患癌朋友坦言心情不好﹐更不想以衰殘病容示人。 又曾有臨終老友身體虛弱﹐精神很差。 他明言只想見哪幾個朋友﹐其他的都不要來了。 這倒有利於親友們安排。 也免了增加重病者的負擔。
嘗有電台節目﹐講及去殯儀館鞠躬前後﹐對亡者家屬應說些甚麼。 其中不少過來人的聽眾參與交流﹐現身說法﹐表示在靈堂裡最不喜歡人家說「節哀順變」之類的套話。 覺得太「行貨」而顯得不真切而虛偽。 她們寧願你不說話﹐默默點頭握手﹐心照便算了。 事實上﹐有時真是無聲勝有聲。
去靈堂告別﹐不少是做給生者看的。 有人說,喜酒賀宴不現身尚可﹐靈堂致哀祭禮卻不能輕忽缺席。 皆因有些人會數算紀錄﹐刻骨銘心。
這等可大可小的禮數﹐歸屬學校哪個科目課程?
這類教學內容﹐大概不會是系統性地按章節安排﹐師長宜藉時事新聞和生活事例﹐插個單元之類﹐借題發揮﹐伺機而教。 近年不少學校設立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或探討善終寧養的課題內容﹐不單講生命意義﹐也可介紹各種宗教文化傳統禮儀與人情世故。
不過﹐師資培訓呢?
  
  

2016年12月8日

知識是欣賞的基礎

554¾¾¾《教育心語》20161209


體藝科老師問:怎樣教學生欣賞藝術作品和體育運動?
欣賞的層次雖有高低﹐但知道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技巧﹐是欣賞的起點。包括一些傳統的規範和和技巧要求﹑遊戲規則。
學生認識這些規矩和資料﹐方談得上欣賞一件藝術品或體育比賽。 亦是培養一個良好觀眾的基本要求。 
例如:馬術﹑拳擊和草地滾球賽事怎樣分勝負?曲棍球﹑手球或壘球有何規例?英式跟美式足球各有甚麼遊戲規則?西方的歌劇和中國的京劇演出有何不同的劇場禮儀?交響樂或協奏曲的曲式結構﹑巴洛克時期與爵士樂的音樂各有何特色?東西方宗教建築有何異同?中國傳統民居與園林建築特色跟歐洲的有何分別?粵劇的伴奏樂隊如何組成?如何理解社經文化背景與藝術作品的關係等﹐都主要屬知識範疇。 懂得這等知識是欣賞的入門。 中小學的體藝課可按學生的水平﹐選擇相關資料入手介紹。
  教學法方面宜多體驗。讓學生有機會親自嘗試。
  有些知識或技巧﹐不經過親身實踐經歷不會明白和欣賞。 
  例如:靜心聽辨京胡﹒二胡﹑板胡與高胡音色有何特點?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嘗試製作拉坯﹐方明白製作優美線條的薄胎白瓷工藝的卓絕。 觸摸到結他音樂家指頭的厚﹐方知美妙琴音是幾許苦痛的成果。 在粵劇體驗課上﹐讓學生背後紮上了四枝靠旗並拿起了大關刀﹐方體會到台上翻騰起舞動作的難度。 在視藝課上讓學生試著控制水墨的濃淡﹐方懂得讚嘆人家技巧的高超。
  網上很多跟藝術家和體育明星訪談的文章和視頻﹐都可以是好教材。
  
  


2016年12月3日

培養優質觀眾

【553】 《教育心語》20161202

  上周跟中小學體藝科老師探索體藝課程的教學目標。
  學生有學習差異﹐是應有之義。 但體藝科課堂的差異堪稱各科之冠。 體育課班中有學校代表隊員﹐甚或香港代表隊成員﹐亦有好靜怯動﹑手腳不協調的學生。 班中有八級鋼琴的音樂專材﹐亦有五音不全﹑不知半音階為何物的。 有喜歡「畫公仔」或很有耐性專注在陶藝課上拉坯的美術愛好者﹐但亦有拿著矩尺都畫不成一條直線的。
  面對差異﹐集體上課的教學目標﹐我定位於面向大多數﹐少數尖子留在課外提升。不少體育教師﹐在課堂上都有請尖子當小教師示範﹐即使小學的尖子也可帶領同學們做好課前熱身運動。 視藝課上尖子幫著提點同學使用水墨份量的竅門﹑混和顏料的方法等。
  整體的目標﹐不是培養專業運動員﹑音樂家或藝術家﹐而在培養優質的觀眾。 體藝課能為社會培養一批懂得觀賞京崑戲曲或粵劇的觀眾﹑懂得遵守劇場和音樂會禮儀的聽眾﹑懂得欣賞藝術家細緻經營的成果﹑明白台上一分鐘之前的台下十年功﹑知道運動員百步穿楊的技藝﹐是十幾年汗水換來的成果﹐都已經是教育的功德了。
  學校宜爭取多點機會讓學生開眼界﹐無論是請進來或走出去﹐總之就要安排學生多點機會觀賞一次芭蕾舞或現代舞﹑或目睹藝術家的示範﹑親炙大師的風範或聽一下他們的經驗談﹑好好的帶領學生去一趟博物館﹑存留一次難忘的觀賞經歷。

  普及教育制度下﹐學校的體藝課程目標﹐應是普及體藝知識和播種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