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1月24日

世界發展 7 趨勢

整理自梁錦松2016 《教育三問》
  
1.     新科技:新機會,財富更不均、原有就業機會減
2.     市場全球化:大市場,強者愈強,弱者全輸
3.     法定貨幣:資產持有者財富增加,受薪和退休者購買力受損、貧富更懸殊﹐金融危機常態化
4.     一人一票選舉:財赤、借貸,年輕人負擔前人開銷
5.     人口老化:壽命長了,年輕人負擔重了
6.     世界多極化 + 中國崛起:顛覆舊秩序﹐不穩定
7.     新一代價值觀改變:代際間的衝突增,個體賦權

1.【科技發展】
大數據.人工智能機械人.電子人.納米技術.3D打印.基因工程
改變:生活模式改變 (改善?)
企業形態/ 市場
職業工種.2032年全球將有20億工作崗位消失
發展機會
2【市場全球化】
網絡化:對手是世界最強的
全勝/全輸
強者愈強 à 大到不能倒下
弱者只能鬥平價.低工資
3.   【一人一票選舉】
民主將繼續存在﹐直至有一天﹐選民發現他們可用手中的選票從國庫中為自己取得不俗的禮物。                 ---Prof. Alexander Tyler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On The Fall of Athenian Rephblic (1787)
發達經濟體的政府財政赤字嚴重﹐倩台高築
寅吃卯糧﹐借債.花子孫的錢
4.        【法定貨幣】
1971年,美元脫離金本位,全球貨幣無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各政府/中央銀行量化寛鬆/ 印鈔票/ 增加信貸
鈔票增加 > 實體經濟增長
金融資產 ~ 3.75 x GDP
消費物價上漲
資產價格上漲 ~ 以錢搵錢 > 努力工作
無產者更無望
5.        【人口老化 + 家庭轉型】
香港是全球最長壽地方    (1971)  男:67.8   女:75.3
                                                (2014) 
男:81.2   女:86.9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有人預計人均年齡可達120
扶養比率 (Dependency Ratio) 將大幅惡化
中國  6:1   à    14:1
家庭結構改變:離婚率 2015 香港:34%, 單親家庭孩子的比例1981-2011增十倍
家庭結構改變對教育工作的挑戰
6.        【多極化與中國崛起】
兩極 à 單極 à 多極:不穩.多變
美國.蘇俄.歐盟.日本.中國.新興經濟
7.        【新一代價值觀】
從嬰兒潮到新生代
工業經濟 à 知識經濟
滿足低層次需求 à 自尊/ 自我實現
新事物挑戰傳統思維想法價值觀
婚姻和家庭觀念改變
社交網絡化
個體賦權的興起.挑戰權威和權力架構

需要軟實力 (能力/ 情商 / 軟技能 / 質素)

l   創造力 Creativity
l   領導力 Leadership
l   團隊精神  Teamwork
l   自我驅動力 Drive
l   自信 Confidence 但不自滿 à 懂得贏 Humility
l   堅毅 Grit  不輕易放棄              à 懂得輸 Perseverance
l   自我約束力 Self-Discipline



祖父母的教育

【552】教育心語201611

  過去十年香港平均每年註冊結婚約三萬對,正式離婚的則有一萬對,離婚率約34%。據政府統計,由1981 年至今,本港二十歲以下的單親學生增加了十倍。這尚未計算貌合神離,同牀異夢,有名無實的破碎婚姻。家庭傳統功能失效,教師要照顧的學生,跟從前大異。
  十多年來各校推行家長教育,對象多是學生的父母。近年開始多辦一些講座面向祖父母,皆因隔代教養,已成大勢。最近更有祖父母要求社福機構跟學校合作,開設外籍家傭輔助學生的講座。
  隔代教養原因包括:雙職家長謀生無暇照料、父母住在外地;父母離異、喪偶:父/母入獄服刑、父母身心障礙、吸毒或嚴重病患、父母棄養等,很多時便由祖父母照料學童起居生活。香港的實況:半天或周日看顧的更多。
  且不說祖父母的體力、意願和經濟不一定能夠照料好孫輩,婆媳父子兩代間的教養方法理念也有不同,矛盾頻生。更常接到爺嫲嬌縱溺愛孫輩,造成難題的報告。故現今學校教師要花精力面對隔代教養的問題。
  綜合華人社區的資料,學校和社工向祖輩提供支援包括:
  一、跟祖輩探索定位重操故業(再湊一次孩子)的心理調校和準備。
  二、在公嬤疼孫的心情出發,介紹新時代的育兒理念和方法。對弱勢家長更要提出具體的方法和社區支援網絡,提升親職教養功能。
  三、祖輩和子女的父母在教養責任和方法上要有共識。父母不宜將責任全放到祖輩。特別是孩童生活和自理習慣方面尤其重要。故工作坊或講座最理想是父母與祖輩一起出席。
  

  

2016年11月17日

電子奶嘴之外

【551】教育心語 20161118  

       在中學工作了三十多年,深明不少中學生的學習和行為難題均源自小學的生活習慣和學業基礎,故從來都很珍惜跟小學家長交流的機會,很願意向小學家長介紹一些經驗和小故事。
       最近與某小學家長談到「上網成癮」難題。世界各地的研究和實踐都說明: 「網癮極難除」。處理方法有二:一是預防式的「不要上癮」;二是上癮後提供比上網更吸引的生活「取代網上生活提供的快感」。
       然而,現實中,不少家長主動提供「電子奶嘴」,讓孩子沉迷於手機或網上遊戲之類,免得打擾成人的談話和活動。日久,孩子覺得在手機或網上得到其需要的「多巴胺」多而容易,而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家和父母共處時的歡樂卻極為難得。父母的話,來來去去都只得:做完功課未?明天默書讀熟未?勤力啲啦!生性啦!
       本來準備跟家長談論「協助學生學習的方法」,但臨場發現,他們的難題不單在不懂輔導子女學習,而更在於平日與子女共處的生活枯淡乏味和乾硬的相處方法。其實平日多跟子女一起上街購物買餸、傾談一下時事新聞、關心一下子女最近的學習內容、知悉子女同學們的生活趣事、談一下自己兒時生活的苦樂、介紹最近自己工作上的困逆和解難過程,讓子女明白父母工作上也有很多難題,並非一帆風順。
       不宜以為子女尚幼不懂事,便將家中生活難題矛盾隱瞞。其實子女與父母共處一室,焉會不知?讓他們知悉搵食艱難,人心叵測,世事難料,不如意事常八九,孩子才會「生性」。
         
  

  

2016年11月10日

C:DxVxF>R

550 n 《教育心語》20161111


  學校變革﹐跟人的改變有很多相似之處。
  大體符應這個模式:Change: Dissatisfaction x Vision x First Step > Resistance 
  變革:不滿現狀 x 可達的願景 x 第一步行動 > 阻力
  學校由人組成﹐人的改變當然要先行。
  當年學校面臨殺校﹐飯碗或將不保;多年努力付出卻少見成效﹐老師們不甘心不滿意而有求變之心﹐理所當然。
  改革真的可行嗎?有成功先例嗎?長期失敗﹐如非見到成功曙光和希望﹐很難有動力迎難而上。 我們請來友校教導差生有成果的老師﹐現身說法﹐傳經送寶﹐用實証說明前路雖艱辛﹐卻仍有可為。 我們的願景不求脫胎換骨升Band﹐而盼能逐步改善校園氣氛關係。 不強求全校齊步改革﹐而是由個別班級科組先行。
  具體思路和策略都要更新。 以往教導差生﹐多假設其懶惰愚魯﹑心散不專注﹑拒絕學習。 空泛地提「先管後教﹑賞罰分明」。 但先管哪一範疇?用甚麼方法管?嚴刑峻法行之多年而果效不彰﹐反惹來仇視對抗和衝突;情緒不穩之下行為更加粗魯;甚至自暴自棄自殘。
  友校行家和大學專家無私地送來具體道具﹑文件表格﹑做法細則﹑在暑假前後指導同事們一起動手籌備﹐親身示範模擬。 同行專家的熱誠﹐消融不少抗阻。
  教師主要的改變在於對差生有更多理解和體諒﹑耐性和接納;給予更多關顧﹑容忍與扶持;提供更多成功的機會。 對差生的寸進﹐給予鼓勵和肯定。 以上各項﹐不是理念口號﹐而是實際行動。
  改革在初中做了一年﹐成效初見。 師生都感受到校園新氣象﹐嘗到甜頭。 第二年焦點視學和外評隊給予高度評價﹐更獲邀跟友校分享經驗﹐同事們更有信心改革了。
   
  
  
  

2016年11月3日

危難中反求諸己

549  n 《教育心語》20161104

       行家都好奇問:當年我跟同事克服千難萬阻﹐成功救校於死亡邊緣﹐有何法寶?
       學校當年收生全Band 5﹑會考成績差弱﹑同學在社區裡的行為表現不理想﹑負面新聞經傳媒重複報導﹐學校在社區聲譽不佳﹐家長都不願把孩子送來學校﹐是以收生不足。 當人口下降﹐缺口擴大﹐就成了區內最早縮班的學校。 按趨勢﹐三五年內學校就要關門。
       同事心焦如焚﹐士氣低落。 因為縮班就要裁員﹐老師即時面對的是失業生存難題。 在你死我活﹑利益沖突的關口﹐如何齊心救校?
  內憂外患相煎迫﹐跟同工分析:校舍設備不比人家好﹑沒有知名校友往績支持或可供宣傳﹑同學的學行乏善足陳﹐都是不可變的事實﹐也不可能即時改善提升。
  要在家長和社區中建立良好聲譽﹐唯一不用靠外力而可以自控的﹐是教師的表現改善了!包括:教師對同學的關懷和扶助愛惜更明顯了﹑學校的課程和教法變得更適切同學的需要了﹐考核的方法改變了﹐給予同學在課外發展的機會多了﹑甚至校內設備更完備了等。
   我們只有相信學生會公道地向家長和街坊反映﹐建立口碑。
  在危難面前﹐不再責難學生家境複雜﹑家長文化資本稀缺﹑不懂管教;埋怨學生水平低下﹑基礎薄弱﹑無心向學﹑教育政策不公等﹐都無補於事。 反求諸己:我們可以或應該做些甚麼。
  我認為:教師的改變是首要的。 故上任第一年﹐便做了八次教師進修活動﹐邀來友校前線行家來校傳經送寶﹐又探訪友校作交流﹐讓同工知不足﹐開眼界﹐注入改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