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0月29日

丹麥中國學生比試



【548】 教育心語20161028

  OECD 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測試PISA (2015)共有七十多個國家或經濟體參與。中國以更廣泛的地域參加。 其結果將吸引華人以至全球教育界的注意。 完整報告將於今年十二月初正式公佈。然其初步數據或眾人關心的所謂排名之類﹐業界其實早於去年底己知其大概。 教育行家宜多關注測試背後提示的要點和意義。
  上一屆(2012)結果公佈之後﹐丹麥一電視台牽頭﹐於2013年選取了中丹兩國教育水準相約的兩所中學 (丹麥胡奧斯市一個9年級和中國哈爾濱市69聯中初三級)的學生再作一個比試。 內容除數學﹑閱讀外﹐還加了被視為中國學生弱項的「團隊合作能力、創造力、英語能力」共五項。 全程拍成約4小時的紀錄片 9 Z mod Kina。 詳情可以參看Youtube相關視頻。 國內將此片配上中文字幕。
  中國學生長期被視為死讀書﹑不夠靈活變通。 而PISA結果亦顯示﹐重視快樂自由的丹麥學生自信心比華人強﹐自我感覺良好。 不少人都相信丹麥學生在創造和團隊合作方面應該有優勢。
  結果﹐ 69聯中學生除英語能力不如丹麥對手外﹐其他各項包括團隊協作和創新方面﹐均獲得壓倒性勝利。
  值得深思:沒有堅實和廣濶的基礎知識﹐就如無米炊﹐怎能有創新的成果?
  丹麥教育行家指出﹐中國學生團隊協作表現較佳﹐原因在中國學生執行任務時高度專注,又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相互促進。而丹麥社會開放,不容易相信權威,因此學生在團隊中更想表現自我,不太願意聽從別人的意見。
  這視頻還探討了中丹教育多面的問題﹐值得一看。
  
  

2016年10月20日

孔子教育本土解

547 教育心語20161021

  孔子學說博大精深﹐義理解讀莫衷一是﹐褒貶不一。其中錯綜複雜﹐不易簡單講清楚。 本文旨在將孔門教育特點用現代本土語言作點簡略通俗類比介紹。
  孔丘﹐春秋時代的山東人。 他搞的是成人教育﹐從沒有教過兒童。 他的學生有政府官員﹑商人﹑平民各式人等﹐但全是男人﹐未見女士。
  有說「束脩」是束髮修飾的弱冠男子,他都肯教。
  「束脩」另有解作收取臘肉作學費 (因當時未有冰箱﹐臘肉可以放得久些﹐不致腐壞) 如是﹐則他搞的不是義務教育。
  孔子的學生均帶著難題主動求教﹐不是强迫教育。 沒有今天教師抱怨的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問題。
  孔門課程﹐約分六個學習範疇Key Learning Areas:禮樂射馭書數。其中「馭」是駕車﹐以便周遊列國。 屬職業相關經歷或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 其弟子約三千﹐六科都得5*級的通才僅72人。
  孔子不用教科書。課程不是線性系统結構﹐而是學生帶著難題來求解。 故教學內容以生活事例為主﹐算是難題為本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材則隨手拈來而富彈性。例如:爸爸偷了人家的羊,兒子應否告發指證他?
  因各學生的性格與問題不同﹐故教法不一﹐多是個別教學﹐而非大規模集體上課。 照顧個別差異﹐採用Individual Educational Plan 沒有考試﹑無標準答案﹑更毋須趕進度。。評核學生是孔子個人主觀多元評核﹐無量化分數。
  孔子重視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嘗帶著學生周遊列國十多年﹐實踐並考察。
  老師給學生意見,學生也有不遵指引的。例如宰我不想守孝三年,嫌太長了。孔子生氣地駡:你心安便做吧!
   
   


2016年10月13日

內陸鹽湖的海鷗

【546】教育心語20161014


  古人云: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因為現場學習有親身經歷﹐能用五官綜合感受體驗﹐又因得以觀察環境脈絡的互動﹐得出比較立體的印象﹐對事物的認識多了一層感性的認知﹐甚至有了情緒的起伏而得的情意關聯。
  行萬里路的得益多少﹐關乎觀察感受時是否專注動腦﹐並能懂得將新舊知識聯繫整合。 否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談不上學習了。
   最近在美國西部山區匆匆走了七個國家公園﹐增廣見識﹐不在話下。 但同行者中有在美國多年﹐亦有初到貴境者。語言文化背景差異大﹐喜好不同﹑經歷各異﹐各有因緣與先備知識﹐因而各有重點﹑各取所需。 所得均不相同。
  過往的學習習慣﹐對導師就有不同要求。 今次同行者中的華人和韓國人自小慣在課堂留心聽講﹐較少發問﹐靜候導賞員講解。 歐美來客則踴躍提問﹐風格大異。
  例如在鹽湖城探訪摩門教總部﹐其實是瞭解摩門經典與教義的上佳機會﹐華人組則只聽不問﹐歐美組互動頻繁﹐超時仍欲罷不能。 後者成員均覺獲益良多。
  提問內容與其先備知識有關。 當我拍攝大鹽湖海鷗群時﹐腦中不禁奇怪:海鷗為何不遠千里從海岸飛越洛磯山脈到山間的封閉盆地生活呢?大鹽湖水太鹹故少魚﹐海鷗又如何維生呢?經同學提醒歷史上海鷗曾因吃蝗蟲救了摩門教徒的莊稼﹐迄今仍為猶他州的州鳥。 可能這些海鷗不吃魚而吃蟲。 而不少水鳥是候鳥﹐雨季方來聚居。
  可見學甚麼﹑問甚麼﹐各有前因。同班同學﹐思路不一﹐學習成果自當不同。
  
  

2016年10月7日

九因歌vs閃咭

教育心語20161007

  記起兒子不足三歲時的學習情況。
  我們發現﹐他說話雖仍未達意﹐但竟然會唱廣告歌﹑流行曲﹐而且字正腔圓。 有一天我放工回家﹐發現他𠵱𠵱喲喲的用日語唱起日本卡通片的主題曲。 他在無壓力下﹐每天浸淫在電視機的訊息流中﹐耳濡目染﹐日久便「學到」一些他不明白的歌曲。
  為了不浪費時間和時機﹐我夫婦倆決定每天陪他洗澡時﹐跟他唸些童詩﹐果然過得半年﹐他也懂得唸若干詩歌﹐如: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床前明月光……之類。
  後來﹐又跟他唱九因歌﹐他也啷啷上口﹐雖然他不明白甚麼是三七廿一﹑三八廿四。 我兒幼稚園高班時便懂得唸九九乘數表。
      這種先背誦後理解的「學習」成果﹐到初小學乘法時﹐便顯現出來。 他比同班同學更快和有自信地掌握乘法的運算。
      華人孩子念乘數表﹐是用聲音聽覺協助掌握乘法﹐外國人沒有這個文化﹐到底怎樣記乘數表呢?卅年前在澳洲時﹐一位數學系教授告訴我:她的媽媽自製了一叠閃咭 Flash Card﹐正面寫了3X7﹐背面寫21﹑正面寫了9X7﹐背面寫63… 每天上學放學在校巴上﹐便反覆看著﹐自己考自己﹐很快便掌握過了關。 用閃咭﹐其實是以視覺策略協助記憶。
      後來知道看閃咭學乘法﹐是外國常用的方法。 近日在紐約街角小店見到有售這類閃咭教具﹐原來是從淘寶入貨;其實自製也容易便宜。或可用諸非華語學童與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多元教學方能適切多元需要。各師各法﹐達者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