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8月11日

教育的基建

537   教育心語20160819

  引領學生認識自己的社區﹐應該加入城市基建和城市規劃內容﹐讓學生明白社區中各種土地利用的配置和衝突﹑知悉地表以下的複雜結構和安排 (包括:水/////路的網絡與整固地基等) 從而明瞭今天的生活形態﹐往往關乎政策制訂的歷史﹑工程技術和財政的限制﹐城市環境設計的哲學﹑各持分者的政經矛盾和角力。
       最近某中學的校本教師專業培訓﹐安排教育界前輩介紹香港教育政策的源流和掌故﹐的確是個好主意。
       因為一般教師 (特別是年青教師)﹐平日忙於應付繁忙的例行工作﹐少有關注宏觀的教育政策。 就是關注﹐也多聚焦與自己工作直接相關的項目﹐較少明瞭政策制訂的思路﹑程序和理據﹐也少有關注長遠的教育基礎建設。
       「教育基建」包括:學制安排﹑課程綱要與考評制度﹑資歷架構和國際認可並兌換﹑社經財政投入和監控機制﹑師資人力培訓﹑科技的引入﹑勞動力需求的趨勢﹑社區和家長的期望管理(家長教育)…等。 而這些複雜的課題背後﹐都有深層的文化歷史根源﹐這等根深蒂固的因素不是三五七年可以更易﹐更非某個個人的意願可轉移。 故此﹐當討論這些課題時﹐需要必要的知識和資訊﹐不能簡單附和某些傳媒或口號式的批評。
       尤其是經長期演化沉澱形成的社會文化和價值(例如怪獸家長﹑考試至尚)﹐不是簡單叫口號或批評反對便會改變。 作為行內人﹐尤應思慮各機制的沿革﹑既得利益的阻力和限制等深埋在校園和課本下的教育基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