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8月25日

體驗式培訓活動

539
教育心語 20160826


     教育局有規定:各校每學年於校曆中訂定不少於三天停課,作為教師發展日﹐做教師培訓。 各校多數邀約教育相關人士作專題講座或工作坊﹑亦有參觀友校﹐觀摩同行教學之類。
     近年有些學校仿效商界早己流行的體驗式培訓活動﹐包括:密室解難﹑黑暗對話﹑高空歷奇﹑野外探索﹑外展訓練﹑打野戰模擬遊戲(War Game)等活動。 原來平日工作繁忙﹑同事傾談多圍繞公事。 雖云共事多年﹐卻不知對方的家庭狀況﹑事業經歷﹑休閒興趣﹑體藝專長等。 這類培訓提供提供機會﹐讓同事們於一個陌生環境中﹐經歷平日少有的生活和挑戰﹑從而促進同事間非一般的互動﹑傾談和認識。 「啊﹐原來你唱平喉!」「我們原來是校友!」「我們的女兒原來是同學。」「你跑了馬拉松十年?」
        筆者不相信光是玩一下這些模擬遊戲﹐便會提升校內團隊精神﹐消弭彼此多年的恩怨情仇。 但通過與平日少有合作的其他部門同工共事﹑合作分工安排行程膳食﹑照顧個別同事需要﹑克服陌生環境的新鮮挑戰﹑的確是認識彼此背景和優缺長短的好機會。 所以這類活動事前的分工組合﹐宜按活動的目的刻意安排﹐果效方彰。
        在陌生環境共同解難過程中﹐要踐行全新的角色﹐擔負不熟悉的職責和任務﹑更易表露其個人的潛能﹑心態或處事習慣。
  作為培訓活動的總結﹐我常強調:一個好團隊﹐不是全體成員都一模一樣﹐思想和做法一致。關鍵還是互相配合﹐人盡其才。因為一個好團隊﹐總要有人打前鋒﹑有人要當後衛﹑需要有人守龍門﹑要有人執波﹑紀錄或救傷按摩。
   
  
 

2016年8月20日

街市翻身

【538】教育心語20160812

        領展房產基金成為城中熱話。 由於傳媒多集中討論街坊小生意面對大財團連鎖企業的壟斷﹑街市的租金﹑政府應否回購領展等。師生便容易被導向聚焦於此﹐而少關注其他有趣的知識。 例如:
1.         屋邨街市商場本來的功能是甚麼?有甚麼基本限制和優勢?
2.         為何有些屋邨商場會受邨外人士歡迎﹐生意特別好 (如樂富﹑黃大仙) 冷清的街市商場(如石圍角﹑長康)有何特點?領展轄下有些商場附近居民不多(如赤柱)﹐但生意頗佳。 原因何在?
3.         街市要管理得井井有條﹑乾淨企理﹑居民歡迎﹑人流增加﹑商戶願租﹐有何值得參考借鏡的元素?
        中小學師生不必要有高深學養根基﹐虛心留心便會有所得。 教師當然更要先備好課作導引﹐包括實地觀察﹐訪問街坊商戶﹑參加培訓課程並參考各類資料等。
        大埔大元村街市﹐幾年前改善工程之後﹐人流比前增加。 原來是將街市內街巷改成彎曲﹐提升了內部檔口的可見度﹐吸引顧客內進。 此外﹐亦可引領學生關注檔口貨物和垃圾的出入安排﹑雞檔污物清洗﹑抽氣系統等都是有趣的知識。
        又如隆享邨街市﹐改建後街坊樂於流連﹐更吸引附近屋邨居民來購物。 原來隆享街市有五六個進出口﹐使到各檔口都「接近」門口 (附:樂富商場共有56個入口) 。此外﹐市場中三條街之間﹐除了幾根結構柱外﹐沒有永久構築物高於五呎。 顧客進場之後﹐視野開揚﹐沒有遮擋。 街市賣魚菜濕貨的檔口前﹐街巷乾爽。 原來抽氣通風之外﹐更有專人不斷清掃和拖地。


【以下各圖是沙田大圍隆亨邨街市】



















   
  

         

2016年8月11日

教育的基建

537   教育心語20160819

  引領學生認識自己的社區﹐應該加入城市基建和城市規劃內容﹐讓學生明白社區中各種土地利用的配置和衝突﹑知悉地表以下的複雜結構和安排 (包括:水/////路的網絡與整固地基等) 從而明瞭今天的生活形態﹐往往關乎政策制訂的歷史﹑工程技術和財政的限制﹐城市環境設計的哲學﹑各持分者的政經矛盾和角力。
       最近某中學的校本教師專業培訓﹐安排教育界前輩介紹香港教育政策的源流和掌故﹐的確是個好主意。
       因為一般教師 (特別是年青教師)﹐平日忙於應付繁忙的例行工作﹐少有關注宏觀的教育政策。 就是關注﹐也多聚焦與自己工作直接相關的項目﹐較少明瞭政策制訂的思路﹑程序和理據﹐也少有關注長遠的教育基礎建設。
       「教育基建」包括:學制安排﹑課程綱要與考評制度﹑資歷架構和國際認可並兌換﹑社經財政投入和監控機制﹑師資人力培訓﹑科技的引入﹑勞動力需求的趨勢﹑社區和家長的期望管理(家長教育)…等。 而這些複雜的課題背後﹐都有深層的文化歷史根源﹐這等根深蒂固的因素不是三五七年可以更易﹐更非某個個人的意願可轉移。 故此﹐當討論這些課題時﹐需要必要的知識和資訊﹐不能簡單附和某些傳媒或口號式的批評。
       尤其是經長期演化沉澱形成的社會文化和價值(例如怪獸家長﹑考試至尚)﹐不是簡單叫口號或批評反對便會改變。 作為行內人﹐尤應思慮各機制的沿革﹑既得利益的阻力和限制等深埋在校園和課本下的教育基建。
   
   
  


2016年8月4日

結合STEM考察

【536】 教育心語20160805


        馬克吐溫有名言:I have never let my schooling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 此言說得清楚:教育範疇遠超學校系統之外。
        互聯網時代﹐學習不限於校園門牆之內﹑不囿於課程書本範圍﹑也超越上課時間表。 學校教師以外﹐到處都是師傅 世事洞明皆學問,落花水面亦文章。只要有心虛心﹐則會時時學﹑處處學。 此所謂「全方位學習」。
        導引學生關注身邊事物﹐找出其中學問﹐學生學起來﹐既親切﹑又實用﹐更富趣味。 故多年來都重視引領學生實地考察﹐學習果效都很好。 考察名山大川﹑歷史名勝和博物館外﹐更包括學校或家居附近的社區建設﹑文物掌故。 其中不乏學生容易忽略的趣味點。 各校教師可與街坊﹑家長合作﹐蒐集累積一些相關資料﹐豐富學習內容和素材。
        嘗帶領學生參觀屯門的踏石角和龍鼓灘發電廠。 它們既是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大型工廠﹐也是一個小型的電力博物館。 其中有展覽廳﹑課室﹑電力系統各方面的專家。 內容關乎發電和輸電﹑污染與環保﹑地理區位因素和經濟效益等。 如果及早安排﹐可順路參觀附近稔灣的污泥綜合處理設施「TPark源區」﹑望后石垃圾堆填區或污水處理廠。 結合STEM或通識課程﹐這是一條上佳的考察路線。
        如今時移世易,各政府部門和集團企業主動開放設施接待市民﹐善用媒體向市民介紹工作成果﹐提高透明度﹐乃是常態任務﹐絕非不務正業。 這不只是宣傳﹐更是教育﹐也是問責。 倘學校查詢探訪安排﹐更應積極回應﹐予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