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3月3日

見家長:家校同心

教育心語 20160304

        見家長前﹐要估算有哪幾種結局。 理想狀況是怎樣﹐次佳者又如何﹐底線要達致何種結論。
  例如:最好是今天家校雙方共同制訂一個適切的長期/今年度「行為輔導方案」(草案PQ);否則都要取得共識﹐在這個月裡﹐保証這個學生不再干擾其他同學上課 (草案S)﹐因為校方有責任保障其他同學的安全和權益;無論如何﹐家長要明白校方已經投放了額外的資源在這個案的孩子上﹐而且真心期盼問題可以紓緩和解決之類。 當然今天談不攏﹐也要保持良好關係﹐下周(死線)再談。 但切不可再拖了。上述提法其實有幾個不同層次的結果﹐按實際情況爭取。
  聽過有些急就章「見家長」的案例﹐因準備不足﹐一廂情願地希望對方接受自己的方案﹐而沒有考慮對方的難處和限制﹐最終一拍兩散而陷僵局。
  會面討論的策略沒有不二法門﹐也無萬應靈丹。 但有幾點可以考慮:
首要態度或出發點不是追究責任﹐而是向前看﹐即現在如何善後?以後怎麼辦?
  其次可邀請家長介紹過去採取了甚麼做法去處理這個/類難題。 這是認同家長也曾付出努力。 肯定他愛惜子女的心意和願意面對問題﹐並且已經採取了若干措施﹐使到他覺得不能不負責任。 校方認同他的努力。
  接著﹐讓他自行指出(或協助總結出) 哪些措施無用﹐哪些治標不治本﹐哪些較有成效。 並共同探索並嘗試新的方法 (例如預備好的草案P/Q/S)﹐並詳加解釋。 
  即使暫時同意了﹐也留一後路:稍後檢討 + 保持聯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