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4月30日

拉卜楞寺:佛教大學

教育心語 20150501

因為要到甘肅省南部做支援學校的工作﹐竟然踏足三千多米高的陌生山區。 本來要探訪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一所名叫「王格尔塘」的初中。 大概旅行社在該鎮找不到像樣一點的旅店﹐便安排我們住在卅多公里外的拉卜楞鎮。
拉卜楞鎮是個宗教重地。 在鎮上大街尾﹐有一所創建於清康熙年間的拉卜楞寺。 是我國藏傳佛教 (即喇嘛教) 格魯派 (黃教) 六大寺院之一。所以每年都有大量外來客人到此崇拜和學習。
到該鎮客棧時已經天黑。 而且對藏傳佛教無知﹐有眼不識泰山。 翌日清晨趁早餐前的空檔﹐跑到寺前一看﹐只覺得建築群氣度恢宏﹐舒寛大氣;極富藏區建築特色。 若干穿著僧袍藏服的藏胞﹐在寒冷寧靜的晨光中﹐默默地清掃場地﹐為今天的功課作準備。
普通的居民絡繹不絕地把握著上班前的時間﹐沿寺外的經輪廊﹐誠心地轉經輪。 近十個婦女則在寺外﹐朝著寺廟方向行「五體投地」式的大禮拜。 一位婦女手上更綁著木板﹐沿街三步一俯拜﹐俗人如我輩﹐只有祈盼她的虔誠有好果報。
原來拉卜楞寺是一間藏傳佛教的大學。 佔地極廣﹐印象中比整個鎮還要大。主要殿宇90多座﹐房屋不下萬間。寺內按宗教體制組成六大學院。 包括:聞思、醫藥、時輪、吉金剛、上續部及下續部。 是全國蒙藏寺院中建制最健全的學府。修讀各科時限不同﹐少者數年﹐深造者不計年限。考核合格﹐可得授各級學位銜。

因要趕急訪校﹐只能在聞思學院中拍了幾張照片便離開。 可惜!  
 



2015年4月24日

半年一次會考

教育心語        20150424
       

內地不少縣市實行了每個學期終的考試,由縣市的教育局教研室統一命題,全縣市各校學生同一科目到時都考同一份試卷。換言之,就是每半年全縣市就有一個「會考」。有些省明令禁止,但不少仍在實行。一些縣市官方網頁說得清楚:此舉是「學校檢查教師教學工作和學生學習情况的重要手段,目的在評價與改進教學工作。各單位要認真組織考試、閱卷和成績統計。」
        由於各校都考同一試卷,各校間的成績便可以直接比較。其仔細程度便達到每位老師教哪一班的成績都計得清楚。例如第七中初二級甲班數學科李老師的學生在縣統考中的平均分是71.2 分;同校初二級乙班教數學的黃老師,其學生的平均分是74.3,其中學生趙子龍獲98 分,是全縣今學期初二級數學科狀元。這些數據能精確把學生排名,也把教師排名。加上教師校長的薪津獎金和榮譽直接與學生考試分數掛鈎,這就使到各校教師的眼睛必然盯着學期終的統考。期末評考的「總結性評估」性質明顯,自然成為全縣市教育的指揮棒。
        於是,什麼促進學習的評估、因材施教、處理學習差異、校本課程等概念,都容易成為文件上的口號,聊備一格或走過場的幌子。為了應付期考,不管學生基礎如何、有哪些困難,教師要在期末完成教學任務,趕及進度必然成為首要考慮。拔到兩個尖子狀元,便可名成利就。其他什麼德智體全面發展、讓每個孩子都發光閃亮之類……大概就放得輕一點了。
          

 

2015年4月16日

課前課後學問多

教育心語 20150417


  周前觀了一節中四級通識課。 主題是:中國的綜合國力----硬實力和軟實力。
  課堂中老師花了很多心血﹑蒐集並提供了多樣的圖片﹑視頻.數據資料讓學生瞭解中國當前的狀況。 過程中﹐牽涉到大量廣泛的知識和概念。 在堂上我作了點筆記﹐發現其中提到以下概念:
  八國聯軍.GDP/Capita.外貿順差.外匯兌換率.聯合國常任理事國.WTO.改革開放.習李體制.零和遊戲.航天科技.電離層.遼寧號.霧霾.殲15.雜交水稻.基因圖譜.堅尼系數0.54.人民幣升值.豆腐渣工程.CCTV 9.炎黃.快餐文化.城鄉差距.勞工密集.妖魔化.孔子學院.發展中國家.APEC.國際話語權.亞投行.彭麗媛.儒釋道…
       對於一個十五六歲的中四學生來說﹐是否真的明白上面提到的概念呢?這一批概念﹐其實是這一節課的先備知識。 倘若不明其中的意義﹐又如何掌握這一節課呢?
       要上好這節課﹐看來關鍵在於如何讓學生掌握好相關的先備知識。 單觀40分鐘一節課﹐而未能看到課前課後的安排﹑預習和跟進﹐很難評價這一節課之優缺。 作為同行互相觀摩參考﹐我更有興趣多瞭解課前課後師生做了些甚麼﹐以保証學得有效。
       此外﹐這一節課對師生要求實在很高。 社會和課堂充滿著大量碎片化的資訊和概念﹐學生要整合理順其中關係﹐走出知識的迷宮﹐老師的點撥和示範極重要。 在中四級﹐不宜期望學生自行整理而得出很適切的理念框架。 教師可以提供範例﹐鼓勵學生多看多想﹐盼望中六時可以整理得似模似樣﹐ 己經很好了。

  


2015年4月9日

馬舞

教育心語 20150410

        少時看過一電影關於歐洲宮廷有馴馬跳舞﹐印象深刻。 最近有雜耍加上馬舞的「馬戲團」巡迴來港表演﹐也受歡迎。
  中國於唐代便有舞馬這玩意。 德叔初識唐代舞馬﹐始於多年前於沙田文化博物館徐展堂展廳得到資深導賞員陳老師介紹。 她指示展出的唐代陶馬俑中﹐有一對仍可見淺綠色釉彩的馬俑﹐馬腳提起﹐卻非跑躍﹐而似是原地踏步。 而且馬頸鬃毛梳理整齊﹐仿彿迎風擺動﹐馬背和鞍旁的裝飾物也搖擺有緻。 原來是一對在跳舞的馬。
  國內學者劉永連先生專研馬舞﹐其中趣事軼聞﹐值得介紹。
  唐舞馬始於初唐﹐稱「蹀馬」。唐中宗時「宴土蕃,使蹀馬之戲,皆五色彩絲,金具裝於鞍,上加麟首飛翅。樂作,馬皆隨音蹀足,宛轉中節。胡人大駭。」
  唐明皇李隆基不但擅長歌舞音樂﹐曾於「梨園」授教歌舞而被後世尊為伶人之祖師。 他下旨教舞馬多達四百匹。 常備可表演的亦百匹,於重要飲宴場合表演。 舞馬身披彩紋花繡的衣服,頸懸金光燦爛的鈴鐺,馬鬃則用珍珠美玉加以裝飾,極盡富麗之態。馬舞之時動作多姿:「蹲踞翻卷、頓纓驤首、腕足膝行、踏步徘徊、揚鬃跳躍、進退側轉……」嘗於網上見一個酒器上便紋有浮雕「舞馬銜杯」﹐看來馬兒還可以口啣酒杯等細緻表演。
  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破長安。 唐明皇倉忙出走﹐ 留下舞馬在宮。安祿山尚還見過舞馬而懂得珍惜。 後來戰亂而流落到其他不識貨的軍閥粗人手中﹐便誤當戰馬而用之。 一日﹐舞馬聞樂而舞﹐被視為妖,慘遭鞭棰而死。
  

姊妹學校

教育心語 20150403

香港與外地 (如新加坡﹑台灣﹑內地各省市)的學校結成姊妹學校﹐由來已久。 姊妹學校的締結﹐本來旨在建基於彼此比較熟悉﹐隔閡較少﹐渠道基建較暢通﹐合辦活動較易﹐有利多方交流互相促進。據不完全估計﹐經官方和民間自發締結的姊妹學校約500對﹐佔全港學校近半。
姊妹學校的成效關鍵在彼此的實際需要﹐而非辦學團體﹑官方或個別人士的良好意願。 實際需要是指師生和學校領導有實質的交流而生的利益。 例如教師間藉此深入探討和觀摩課程﹑斆材﹑教法;行政層面上﹐得以參考彼此的優缺﹑思路或訊息資源﹐從而改進自己的管理;學生因通過互訪而拓闊視野﹐加深彼此的瞭解﹐多交朋友﹑增廣見聞等。
姊妹學校間有否定期或長期較穩定的交流活動是關鍵。 沒有經常性溝通和活動﹐甚麼也談不上。 事實上也見過有參加這類計劃的學校﹐乃盲婚啞嫁﹐奉上頭之命或媒妁之言而成親;部份則是神女有心﹐襄王無夢;也有人亡政息﹐人走茶涼﹐結果是大鑼大鼓簽約儀式之時﹐亦各不相關之始。 接著便視同陌路﹑老死不相往來﹐或僅接待對方校長來訪三兩小時而己。

姊妹學校要有實效﹐固然要兩情相悅﹐互有需求與付出。 更要通過具體的活動﹐尤其是能互助探索解難的具體方法﹐方可以建立情誼。 過往成功的經驗如:互訪探索弱生教學的心得﹑安排學生家訪甚至接待住宿在家中﹑做小導遊帶領同學遊覽名勝或共做專題研習﹑教師則分享教材﹑網絡一課兩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