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語
20140530
學生做生涯規劃,首要知彼知己。
知彼,是認識客觀環境。知己,是知道自己的長短優缺;對比後從而作出符合現實的選擇,找尋合適的出路。
如果對現實環境、對未來的世界無知,甚至有錯誤的理解和期望,學生對自己將要面對的挑戰和困難沒有實際的知識、技能和心理裝備下,以「茫茫然又膽粗粗、手空空又眼角高」的狀態,進入職場,焦頭爛額可期。加上缺乏處理逆境的經驗,沒有面對失敗的鍛煉、自癒能力低,便容易產生沮喪、忿懣和反社會的情緒,甚至退縮放棄。
上述所提的裝備,宜於進入職場前有基礎的瞭解,以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打擊。然而,由學校的老師到家中的長輩,往往給予後輩過時或不準確的資訊,甚至是錯誤的教養內容,致使學生抱着錯誤的心態和期望入職場。
戰後嬰兒潮現已成了長輩,往往用卅四十年前自己的經驗指導今天的年輕人做生涯規劃;苦口婆心地諄諄善誘:
「要有一技傍身,申請進入一個福利優厚穩定的大機構,安分守紀地、勤懇踏實聽話做事;眾地莫企,閒事莫理;多做事、少說話。然後儲錢買屋買車,結婚生子……」這等話語的危害性在於真假滲雜,出發點善良,誤導性也大。
因為今天科技與政經急變,全世界(不只香港)的就業形態跟卅年前迥異。師長要向後輩指出殘酷的現實:轉工換職是常態,各地企業和政府均大量採用外判、外派、自僱、專案project
based、短期合約和兼職的工作模式。換言之,要學會在動盪的環境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