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

鱷魚貝貝

教育心語 20140214

帶學生到博物館或校外上課,備課要更細緻。因為校外環境就是課文,其內容多變難控。學生受的刺激、學習態度和反應也相應難測,教師要一眼關七,因時制宜,適時修訂教學內容,極富挑戰性。
課外環境易受自然因素和人文活動而變化。例如參觀西貢地質公園的連島沙洲或穿越海蝕洞、看濕地泥灘上的彈塗魚或招潮蟹等,要留意選擇潮汐漲退的時刻。在珠江口看白海豚,要留意海豚的生活活躍區會隨季節遷移。
        為保證學習果效,課外學習宜選擇變動較少的「常設展覽」,否則展覽內容改變了,教師就要更新教案,增加備課的壓力。
        當然,關鍵還是對參觀考察內容有堅實的知識基礎。筆者見過一些教師對展品內容不熟甚至無知,只將學童交付館方導賞,其實是向學生顯示教師無能和不專業。教師自己先行探路設計教學重點和流程,是專業ABC。事先應跟博物館或參觀地點工作人員交流取經,謙虛求教。

        這兩年安排教師去濕地公園,總鼓勵教師詳細追查鱷魚貝貝(明星級的常設展覽)的生活點滴,然後選取合適有趣的知識點讓學生學習。例如:鱷魚一天食多少餐?食量如何?如何餵飼和繁殖?有何天敵?學生通過查問﹐因而有機會進深認識:鱷魚是變溫(涼血)動物,而變溫動物的生活特性如何?真的兇惡?如何便溺?動物園和自然環境有何分別等。然後按其水平而要求學生寫文章向低一年級的同學介紹:貝貝的一天、貝貝的一生、貝貝的願望……之類。
        讓學生帶着疑問去學去探究,而非去抄寫填充工作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