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日

回到明天

教育心語 20140131

        教育是明日的事業。 教育﹐且不說是百年大計﹐至少也是十年樹木的工程。 今天議論制訂的教育政策﹐不會明天便會發生。
        作為教育界老兵﹐筆者曾經有六年作為教育委員會成員﹐多年來又是各諮詢委員會的成員﹐參與過若干項政府政策的制訂過程﹐稍知其中一些操作程序。
一般而言﹐全港性的大型教育政策﹐由初步有人建議放進議程﹐到真的成為議程﹐往往要拉鋸角力數月甚至數年。 決定放進議程﹐各相關部門技術官僚給予基本意見﹐也要數月﹑草擬文件和籌劃大綱也要數月。 即使大綱通過了﹐進行的流程﹑財務意義和可行性研究也大體通過了﹐便可能進入細緻一點的研究:啟動諮詢機制﹐如舉辦諮詢大會﹑考慮各持分者的利益﹑社會輿論的反應等。 各相關勢力便會利用諮詢過程的時機﹐伺機影響決策者的想法。 經過長時間的計算修訂和角力﹐本來的設想﹐很可能已經面目模糊了。 如學者Charles Lindblom 所示﹐政策的通過總像嬰孩學步﹐跌跌撞撞﹐最後張張就就﹐含混過關。 其間耗時﹐短者數年﹐長者十年以上。
就以香港高中「通識科」的出現﹐前後籌備十年以上﹐算是快了。 因為草擬課程大綱﹑師資人力培訓﹑準備試行教材﹑說服業界內外的認同﹑申請財政撥款﹑到各校試教﹐推行配套措施﹑考評局發出模擬試題和答案﹐到爭取國際認可並給予一定的兌換值﹐其間何只十易百易其稿。

為了香港的未來﹐討論教育政策時請著眼明天﹐不要針對今天政府的個別人或芝麻小事而誤了大政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