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7日

學生的相異構想

教育心語 20140124


      哈佛教授Eric Mazur提倡的同儕導學peer instruction﹐是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富挑戰性或容易混淆的的難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後作答﹐於爭議後再投票表示其答案。 藉以促進課堂的參與互動和自主學習。 關鍵是題目要出得好。
      例如他曽以廿世紀初期著名的難題The Lewis Carrol’s Monkey Puzzle讓物理系學生思考。 題目大致如下:滑輪兩側各以繩子繫以相同重量的金屬錘(例如10kg)﹐則兩側質量相同而平衡不動。 若一邊換之以相同重量的猴子﹐而猴子沿繩子向上爬時﹐另一邊的錘子會上升?是下降還是不動?
      又例如:古代的短頸鹿﹐由於要採食高處的樹葉﹐基於「用進廢退」原理﹐短頸鹿的頸子愈來愈長進化而成長頸鹿?還是本來就有短頸鹿﹑中頸鹿和長頸鹿﹐只因短頸鹿和中頸鹿缺乏食物而絕種﹐現今只剩下長頸鹿?
      教師倘能由這類富挑戰性和趣味的題目入手﹐學生參與思考和探究興趣當會大增。

1990年代﹐華南和香港一些學者也曾就中學理科教學﹐作了若干相似的教學探究:「相異構想」Alternative framework 基本理念是:學童按生活直覺或直線思維簡單得出的結論﹐往往形成根深柢固的誤解。 接收訊息時會加以歪曲以遷就其固有想法而學得困難。 教師如能針對學生常犯錯誤或容易混淆的概念 (即學習難點)作教學的切入點﹐進而澄清相關概念﹐則其教學效果較佳﹐特別是課堂參與度明顯提升。 這種教學法﹐很倚重教師的質素功力:要熟悉學生的想法和思路﹐並作出針對性的教學手法﹐而非由定義出發﹐照本宣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