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筷子文化圈

教育心語 20140103

  PISA 本來是OECD 做的一項研究,旨在探討學生表現的相關因素,供教育決策者參考。但各國政府與傳媒往往視之為國際教育成就的排名榜。特別是傳媒,報完排名與升降之後,便銷聲匿迹,不會跟進深究。政客們則各取所需,摘取若干部分,以攻擊政敵或邀功,鮮有深入探索並參照以作決策的基礎。
  PISA 考核三個範疇(數學、閱讀和科學)的測試題目,均非某些論者想當然的以為是背誦知識為主,而重點在測試學童的理解、應用與推論能力。試題考核的情景絕大部分都未嘗見過。評分標準也非全是單一答案。
  十多年來,PISA五輪的報告已經一再表明東亞的華人社區加上日韓星等「筷子文化圈」基本上都名列前茅。各地都想知悉其中奧妙。
  有學者認為東亞「筷子文化圈」其實是「科舉文化圈」。中國的科舉制度,有人笑譽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是中國給世界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擺脫了血統關係,而採取唯賢是用的選拔人材原則,是體現了績效主義meritocracy 的一種設計。受科舉思想洗禮的地區裡,家長普遍重視教育:社會強調勤能補拙;求學要求耐性專注;重視評比;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乃理所當然。這等深入基層的想法,造成區內學生心理上慣於面對考試。
  我們留意到,PISA 考題絕不簡單,「題幹」stem 往往長達一頁或半頁紙。考生要有相當高的專注力和一定的閱讀能力,方能理解題目所問,以完成考題的要求。這使我們思考,專注耐性面對考評的心理質素,是否重要的影響原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