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自主學習的動機

教育心語 20130712

有教師總覺得學生求學的主動性今非昔比,每況愈下。想當年,自己或同輩如何勤勉向上,焚膏繼晷,懸樑錐股般求學;家課做足之餘更自行加碼多做一點坊間出售的雞精練習、蒐集友校筆記講義等。如今的學生就連只做單數的練習題也叫苦連天,更遑論預習課文、看多幾本課外書了。
1978 年實施強迫教育以前,不少同學因家貧輟學。僅五分一會考生可以升讀預科,入大學者佔同齡者僅2%5%而已。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整體經濟水平不高,貧苦者眾。讀書脫貧雖云艱苦,卻是正途;對草根子弟而言,更似乎是可見的唯一出路。為了減輕家長生活重擔也好,為了個人理想或榮華富貴也好,遂肯忍一時之快,延後享樂,艱苦困乏仍奮進。這種內在動機,乃是「自學」的根柢。
如今飯來張口,衣食無憂,家長領綜援借錢也要子女有名牌波鞋和智能手機,免其自卑於友儕。少年遂不識愁滋味,只道幸福乃必然。求學動機大異從前。
以前教師教學之餘,也講些仁義道德禮義廉恥,不時儆醒學生要孝順「生性」,要體諒父母辛勞,免得留班加重負擔;不升學也要早點就業,幫輕家計。如今教師要激發並保育學生的學習動機,要從其他多方入手。
教師在教院師範早已學過各類動機理論,關鍵是自覺並懂得活用於校園課堂,適切學生的生活實況。然而,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被師長和制度摧殘打擊於無形。個別教師一邊嗟怨學生無心向學時,卻不自覺成為動機殺手和幫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