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7月27日

自學的元認知技巧

教育心語 20130726 


          自主學習除了學習動機和技巧外,還要掌握一些元認知(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技巧。元認知可以簡化概括為:一個人對自己學習的自省,包括:知道自己學習的長中短期目標和計劃(時間表和路線圖)、監控學習的優缺進度和成效、調校學習策略以達成目標。
          一般孩童腦部發育未成熟,較難自覺做到以上的思維工作。故家長和成人協助學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故小學時﹐宜集中培訓學童的學習常規和生活常規外,也可以教授一些基本的學習技巧。激發和保育學習動機方面,培育目的導向的延後享樂習慣,也有好處。家長莫讓孩子養成要獲取直接即時的物質性獎賞才學習。生性「立志」為了將來更大的回報當然最好。
          積累代幣印花以延後享樂,是常見的手段。市面上某些兒童遊玩商店也用代幣印花制度吸引並維持小童經常到店中玩樂。養成自省學習的習慣,師長不妨讓孩子溫習時多問自己以下問題:(孩童幼小,不懂自問,家長示範也可。總好過重複問「做完功課未?」)
l   今次測考最困難的是甚麼?
l   今次測考的目標分數是多少?下次高一點的目標又是甚麼?怎樣才做得到?
l   怎樣才是「溫習好、已經明白、已經懂得」?可以綵排一下嗎?
l   用多少時間才「溫習好」全部內容?現在還剩下多少?
l   知道答案在哪裡嗎?何以見得?
l   過去一段時間(例如兩天∕兩小時∕十分鐘)的溫習效果如何?為甚麼?怎麼辦?
l   飲杯水再溫習是否更有效?安靜的環境是否有助溫習效益?
l   今晚早些睡﹐明早五時起來溫習是否更有效?
l   有甚麼實際可行的方法學得更好?如何提升效果?

2013年7月22日

打擊自學的動機

教育心語 20130719

  教師打擊學生學習動機﹐往往並不自覺。
  有位年青教師告訴我﹐她每次評改測驗卷之後﹐再花心機將各生的考卷按高低分排列﹐然後於班上派卷時﹐按高低分次序唱名派發。唱到五十分以下時﹐便公佈:「以下同學不合格!」她坦言﹐此舉旨在剌激學生的士氣﹐希望差生「知恥近乎勇」!
  
  然而﹐差生真的會因知「恥」而改善﹐還是因「恥」而氣餒放棄?對差弱學生的惡劣學業表現﹐駡個狗血淋頭﹐使之自覺不如「一舊乂燒」﹑地底泥﹑死蠢﹑行屍走肉……等等﹐也許是描述實況﹑目的也許只是發泄教師的心中感受﹑或者是想激發學生上進之心﹐但聽在學生耳裡﹐烙在心中後﹐又是何種果效!特別是經過多年失敗的經驗﹐差弱生自覺缺乏能力學習﹐形成低弱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於是為了免於失敗出醜﹐便表現為逃避面對困難﹑拖延﹑稱病不參與甚至搞亂局﹐免得顯示自己真的無能。 這種悲觀絕望﹐自暴自棄的情緒﹐是典型「習得的無助」的表現。
  當學生覺得:任務太難﹐力不能逮﹐無論多努力都不會成功時﹐自然會消沉放棄。 老師便定論:他們拒絕學習!
  正常的學生都不會相信自己會由零分突然變成滿分﹑都不想參加一場必敗的考試﹑不會學習一種永學不懂的外語。 上句所提的「不相信﹑不想﹑不會」全都是其自我感覺。 其最實在的証據﹐往往來自身旁的教學專業人士-----教師。 故欲學生肯學﹐教師宜與學生設訂合適的目標﹑製造成功的機會﹑授以過關的技巧。

2013年7月13日

自主學習的動機

教育心語 20130712

有教師總覺得學生求學的主動性今非昔比,每況愈下。想當年,自己或同輩如何勤勉向上,焚膏繼晷,懸樑錐股般求學;家課做足之餘更自行加碼多做一點坊間出售的雞精練習、蒐集友校筆記講義等。如今的學生就連只做單數的練習題也叫苦連天,更遑論預習課文、看多幾本課外書了。
1978 年實施強迫教育以前,不少同學因家貧輟學。僅五分一會考生可以升讀預科,入大學者佔同齡者僅2%5%而已。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整體經濟水平不高,貧苦者眾。讀書脫貧雖云艱苦,卻是正途;對草根子弟而言,更似乎是可見的唯一出路。為了減輕家長生活重擔也好,為了個人理想或榮華富貴也好,遂肯忍一時之快,延後享樂,艱苦困乏仍奮進。這種內在動機,乃是「自學」的根柢。
如今飯來張口,衣食無憂,家長領綜援借錢也要子女有名牌波鞋和智能手機,免其自卑於友儕。少年遂不識愁滋味,只道幸福乃必然。求學動機大異從前。
以前教師教學之餘,也講些仁義道德禮義廉恥,不時儆醒學生要孝順「生性」,要體諒父母辛勞,免得留班加重負擔;不升學也要早點就業,幫輕家計。如今教師要激發並保育學生的學習動機,要從其他多方入手。
教師在教院師範早已學過各類動機理論,關鍵是自覺並懂得活用於校園課堂,適切學生的生活實況。然而,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被師長和制度摧殘打擊於無形。個別教師一邊嗟怨學生無心向學時,卻不自覺成為動機殺手和幫兇。

 
 

2013年7月5日

自學的技巧和習慣

枚育心語   20130705    

        對一般人來說,學生能自學,表現於沒有師長在旁督促,學生仍會主動積極學習。這除了動機因素外,還要學生掌握自學的基要元素:自學的方法技巧。此之謂「授之以魚外,也要授之以漁的技巧」。這等技巧,不會從天而降,乃是多數與師長或同儕互動中學到。
        故欲學生自學,必先授予自學的工具和技巧,並利其器。故關鍵在教師平日課堂上,有否示之以漁的經歷?這包括了若干雖然古老卻行之有效的基本功,例如:
l  上課時以顏色筆或螢光筆將重點詞句標示(即間書)
l  上課時將教師加添的資訊寫在課文旁邊空間(補料)
l  摘寫和整理筆記的能力和習慣(抄筆記)
l  蒐集資料和懂得使用工具書:如查字典、善用圖書館和互聯網
l  時間管理(自訂溫習時間表並實行之,善用自己最高效的時間學習)
l  溫習時懂得將資料整理轉化成圖像表格,以強印象,以增記憶
l  懂得一些促進記憶的基本功(如諧音法∕聯想法∕規律法等)
l  管理學習的環境(寧靜環境和備齊必需的文具筆記書本等)
l  不懂的時候應向哪個方向求助(師長∕同學∕親友之類)等
        沒有這類基本功,光有動機也只能茫然空着急,有心無力。是以欲想學生自學,教師平日課堂就要讓學生習得其中門路。然而,如今不少教師有感於學生能力日低,無力摘錄筆記等,便將教授內容影印成冊。學生更毋須摘寫筆記﹑不懂間書﹑不知如何整理講義﹑連如何使用工具書或查字典也不懂﹑胡亂剪貼網上資料便算交貨……
  惡性循環下,日久,課堂上的學生就更被動、更難養成相關學習技巧和習慣。只懂飯來張口食魚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