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5月25日

鄧鏡波六十年

教育心語 20130524 

        以「工業教育」為特色起家的鄧鏡波學校﹐立校六十周年﹐出版了紀念文集:《家.感恩》。內容由現在的學生訪問了六十位不同年代就讀於「波記」的校友﹐回憶當年的生活﹑畢業後走過的人生路和感悟﹑寄語後學師弟的忠告等。資料多樣化,不乏校友親歷的生活軼事﹐回饋母校的故事。例如當年每天下午神父在操場派『豬仔包』、牛奶,舊生均念念不忘。這些珍貴的小事豐富了正規校史中的筋脈血肉,與正史互補,構成一本更具生命趣味的校史。
        六十名校友中﹐有今天教會的神長﹐有仍服務於學校的教師﹐也有現今社會中各行業的棟樑。足見學校多年來﹐立足基層﹐春風化雨﹐卓然有成﹐在香港教育史中記上濃重一筆。受訪舊生中是否名人富豪﹐也許不最重要;惟書中卻盡見愛校感恩之情。這批「波記仔」經歷幾許風浪艱難後﹐都感激當年母校提供的機會﹑師長的關懷。
        因為由校友現身說法﹐舉生活實例說明當年課堂學習﹑宿舍生涯﹑課外活動如何影響其生命路途和待人接物﹑成長期間的轉折等﹐都極具說服力地說明:學校育人﹐往往在無言的隱蔽課程﹐在師生關係互動。
        其中有載「波記」學生喜踢足球﹐故每於課間課後﹐球場上往往有近百人分成十數隊﹐在同一球場上追逐六七個足球。神奇地﹐各人卻能專注分辨哪個是自己比賽中的足球﹐不會混淆﹐也能於千軍萬馬中將球交給自己隊友。近百學生雖有碰撞﹐卻也相安無事﹐玩得不亦樂乎。

2013年5月18日

輕軟的西瓜波


育心語 20130517 

近月探訪過近廿間學校。家家固然有本難念的經,同時也發現每間學校都會因時制宜,按其特點,各顯神通展特色,各有珍寶和優勢,很值得友校同行互相觀摩。被訪學校,更應藉此機會讓師生都從中得益。
友校行家或界外人士來校參觀交流,校內教職員工自然都要做一點盤點、整理和自省。因為介紹自己的學校前,總要選取介紹的重點和梳理其中理念與根據;花點心思,決定以何種方法表達才會讓訪者明白掌握和有較深刻的印象。
各校特點,固然有刻意施行,有些卻是無心插柳。有自覺營建,亦有是為勢所迫。外人生眼看來,大抵是旁觀者清,便歎為觀止,大開眼界。然而校內教職師生,久處芝蘭之室而不覺其香,視作等閒,未必珍惜;訪者見之,即無擊節讚賞,自會心領神會,暗自比較,起見賢思齊之心,或興改革之意。
澳門粵華小學所見,男孩喜歡踢波,校長便安排孩子們小息時在球場踢足球。然而人多場細,容易因意外「食波餅」致傷。校方政策不是禁止,而是在小息時由「風紀員」派發輕軟的西瓜波,孩子們有波可踢,你追我逐,玩得不亦樂乎。
男孩好動,喜歡攀杆爬樹,學校便豎起鐵杆橫樑,懸垂以十尺粗麻繩纜,讓孩子纏繩登高。看官可以想象﹐四尺孩童能登上十尺空高俯瞰天下﹐是何等樂事。孩童見訪客參觀拍照,更努力演示。此項遊樂設備絕不昂貴,果效良佳。
香港英華小學,外人參觀,均由學生導賞。既增學生表達的能力和信心,也是培養待人接物的實踐機會,更遑論歸屬學校的自豪情意,千金難買。
以上各例﹐均可見學校的心思識見﹐價值取向

2013年5月11日

參觀學校訣要

教育心語 20130510

     到友校參觀交流﹐旨在取經學習﹐見賢思齊﹐共同進步。但不少卻是「有參觀﹑無學習」。
     一般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知看甚麼﹐二是不知怎樣看?
     因校情不同﹐人家的措施的確難以生搬硬套﹐於是出現另一極端:「睇都多餘啦!人家條件好﹐校舍地方固然大﹑資源又充足﹑人手齊﹑收生足﹐家長社經背景又高﹐我們學不來的。」以此心態﹐不看也罷。天下間焉有兩間完全相同的學校?
     參觀友校﹐主要是剌激思考!看看人家如何面對困難?其成敗的關鍵是甚麼?如何尋找出路和解決方案?其理據何在?有何配套措施﹐方能爭取各方資源和支持?可否改頭換面﹐取其神髓等等
     成敗關鍵的魔鬼都在細節裡。要問得細緻深入﹑客氣禮貌地旁敲側擊﹑鑑貌辨色﹑即場印證;最好甚至拿到一些文件表格對照﹐方會明白其中操作;要知悉其中人手安排﹐方知其中奧妙。有時要跟友校同工熟落了﹐取得信任﹐才得悉其中細微的訣要。故訪校前要做點功課﹐上網查核背景資料﹐才不致茫無際涯地亂摸亂撞﹐浪費時間。也宜帶點「手信」﹐主動將自己學校的做法﹐開放地交代﹐以示誠意。
     除了聚焦學習預定主題之外﹐也要敏感地觀察「主題外」的事物。例如壁報板內容和更新制度﹑花草的安排和地磚顏色的選擇﹑廁所的設計物料和清潔程序﹐校規手冊的編輯﹑欠交功課的處理﹑學生集隊的訓練﹑親師溝通(見家長)的細節等。這些珍貴的經驗和思路﹐不深入細緻地追尋查詢﹐看表面現象是不會知道的。

2013年5月4日

學生手冊新範式

教育心語 20130503 

        如果視《學生手冊》是學生的生活指南或《通勝》﹐視為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生活規範的工具﹐是家校溝通的途徑﹐學生手冊的內容﹐便要符應這等目標。
        近年﹐香港多數學校的學生手冊由形式到內容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首先是封面由單色配校徽加姓名班別﹐變得彩色繽紛;不少更是學生設計比賽的得勝作品。封面和封底多又改為硬皮紙咭或半透明膠套等。這等設計﹐既美觀又不易破損。畢竟這手冊每天都用﹐而且要用上一年。
        手冊既然是家校溝通的重要渠道﹐內設家校通知事項欄外﹐多數還合併了家課冊﹐要求家長不時檢視。
        昔時手冊內多列有校規和升留班條例:如何便會罰缺點或大過一次﹑如何便會留級或升級之類。從學生角度觀之﹐每天帶著一本如何處罰的法例大全上學﹐心裡不悅。對差弱學生來說﹐手冊就是處罰自己的恥辱紀錄冊﹐就是家課負擔的枷鎖。憎恨之情油然而生﹐以致不少學生無意或刻意「忘記」帶手冊。
近年各校將校規改成「學生約章」﹐內容不再是「不准xx, 不准yyzz則罰以缺點nn」之類﹐而是改為正面描述良好行為﹐甚至要學生簽署承諾。其間加插名人嘉言慧語﹑聖經金句和趣味知識﹐又加入家長約章和學校的承諾﹐彰顯家校學生合作的期許。
        為了協助學童養成生活常規﹐減少忘記做家課﹑帶家長簽署的回條而遭老師懲處﹐不少學校在手冊中插入透明膠套﹐著學生將通告和回條置諸其中﹐不致忽略或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