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乃常事。 多數不是真問﹐而只是演講技巧而已。 問後語氣稍頓﹐跟著便自問自答﹐繼續自說自話。
另一常見者﹐乃是課堂管理方法之一﹐見學生睡覺﹐便點名問睡覺的學生:「周維嶽﹐你贊成這個意見嗎?」又或「徐佳鐸﹐你跟旁邊的吳生勝密斟良久﹐是否有特別高見?」
課堂的「真提問」﹐可分口頭或書面兩種。 書面的包括堂上課業和工作紙等﹐功能之一在操練﹑實習或溫故知新﹑考驗是否掌握所學。 口頭的(包括部份書面堂上課業)﹐是即問即答﹐功能多在導引思考﹐進深探究。
如問得好﹐能刺激學生深層思考﹐逐步前進﹐澄清疑難﹐迫近期望答案或知所缺失而轉向探索。 這兩種真問﹐都要認真細緻備課﹐效果方顯。 特別是後者﹐教師要熟悉學生的思路﹐對其常見難點和缺陷有充份認識﹐方能有備而步步反問﹑追問﹑提示﹑詰問﹑鼓勵﹑轉問﹐作針對性的導引。
一般而言﹐富經驗的教師做得較佳﹐因為多年與學生相交﹐深知其常犯錯誤﹑易闖的陷阱和誤區﹑經常的疏忽和欠缺的進深工具﹐故早已準備好各樣鷹架支撐扶助﹐預備了必要的資料和工具﹐讓學生用之以攀登前行。
因此﹐在提問工作坊中﹐我們重複強調﹐提問不是技巧﹐而在有否充足備課﹐是否掌握學生學習的難點。 倘未有掌握學生思路﹐備課不足﹐一問一答之後﹐便無以為繼﹐僵在當前;或愈問愈淺愈簡單﹐最後單字對答了事﹐遂招來低層次提問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