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8月31日

新西蘭南島冰河地形

過去幾十年來在地理課堂上教授冰河地形。可惜只能在 2009年 退休後才第一次真的在Alaska 得睹其真貌。
今次在 New Zealand 的南島再一次近距接觸拍攝到珍貴教材﹐
卻已經退下火線﹐連課程也改了......

NZ南島西南的 Milford Sound 是著名冰河峽灣﹐圖中小白點是遊船
兩旁有大小懸谷和瀑布﹐目不暇給
 
長達60km的冰蝕湖旁﹐清晰可見三角形的切割山咀 truncated Spurs

南島冬季常密雲多雨﹐雨量遠超赤道而生長溫帶雨林。U型谷被淹後而成的峽灣﹐兩旁懸崖壁立﹐我坐的三桅遊船顯得渺小
此峽灣水深約三百多米﹐香港太平山放下 去也沒頂了。水面的懸崖高千米﹐比香港大帽山還高。峽灣岸線曲折深入內陸﹐去似無路卻又豁然開濶。大開眼界﹐不枉此行。
導遊介紹:峽灣出口因有尾磧石terminal moraine 堆積﹐故只得70米深。(香港維多利亞港內最深處僅20多米)

澳洲悉尼 2012

近遊澳紐﹐以儍瓜數碼相機拍得照片若干﹐公諸同好。

參加親人的悉尼海港遊船晚宴﹐寒風細雨中的悉尼市天空線
忽然西面偶露夕陽而得此
風雨中難得有此景像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飛機經過悉尼市中心﹐電光火石﹐器材技術局限﹐隔窗而攝﹐僅此而已 
 
悉尼確是個頂級良港
 市內高樓密集﹐反而是意料之中
 
親戚兒子擅低音大提琴﹐偶爾客串表演於一間每晚都有爵士樂表演的日本餐廳﹐德叔雖不甚懂何謂JAZZ, 也去一開眼界﹐算是支持捧場
 
 
 

學校的知識管理

教育心語 20120831

 
  學校既是知識薪傳的地方,又是創造知識的場所。 
   培訓和養成教師的最重要場地﹐不是師範學院,而是其服務的學校﹑其日常的教學環境。因為教師所需要的「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關乎學科知識與教學技巧外,更與其教學環境、學生背景密切相關。一般難以由師訓機構事先傳輸。故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技巧、氣質和習慣、心態和抱負等,都與其成長的教學經歷相連,很有個人特點,極富校本特色。
   然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成長經歷,鮮少作詳細的紀錄,多零散地存儲於其個人腦海之中,甚或僅在其工作環境氛圍中才可實踐,在特定同事配合下方有成效。這等未經系統化編輯整理、未經規範化或明確表述的知識技能,其實是極為珍貴的智慧資產。這等難以言傳的訣要和專業直覺,往往是學校和教育界的重要知識。可惜因為缺乏編整,不少珍寶於焉流失、浪費了多年師生互動而產生的智慧成果。學界重視知識管理,理所當然。
   知識管理是指知識收集、整理、分享和創造的過程。使原有的知識能持續修訂和產生新的知識,並將這些新舊知識加以存積,使其有效的轉化為有系統、制度化的知識。這個知識累積和創新的循環,有助學校作出有效的決定和行動策略,能夠擴增學校的無形資產、提升組織智慧和改善教學。
   倘能將教師的個人知識轉化成學校知識、將腦海中的隱性智慧化成外顯知識、將平日應急解難的急才提升為常規制度,學校的效能當會大增

2012年8月24日

GPS 教學法

教育心語 20120824

      近年在外地旅遊﹐深覺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確是旅遊恩物。它有天眼之助﹐無遠弗屆﹐能指示路途﹐甚至極為偏僻的村落﹐小鎮的郵局﹑警署﹑油站或餐廳﹐都巨細無遺﹐指示清楚。GPS還會預告雷達測車速的功能。它會提醒駕車者前方有危險﹐說明車速限制。又有附近服務設施﹑趣味景點。
      近日到新西蘭南島西岸一些冰川峽谷之荒野﹐有了GPS便心中有底﹐即使黑夜駕車獨行於山徑仍然心安﹐無懼迷途。
      旅行過程中﹐有時因為路途不熟﹑反應遲緩而錯過了路口﹐又或者因修路而改道﹐GPS發現後會立時再行計算調校應走的路徑﹐作出指示。例如在新西蘭基督堂城市內遊覽﹐便遇到因地震後仍有大量危樓或未解封的斷路而不停改道的情況。原本的地圖沒有這等最新資料﹐GPS便不斷作出新指示。我們在車內聽著GPS溫婉的聲音﹐不徐不疾﹐心平氣和地重複計算尋找新路徑﹐它沒有不耐煩﹐沒有發脾氣。此路不通時﹐則會按當前的位置﹐朝著目的地﹐持續地尋找適當途徑﹐作出提示﹐繞道而前。
      教師能像GPS也真的不錯。像GPS般有豐富知識﹐知悉學習前路有何種危險並作警告提點﹐又能諄諄善誘駕車者般導引學生﹐那有多好!學生錯了﹐能在錯誤的地點重新出發﹐找出新的途徑作出新指示。不因為學生連續錯誤而發忟憎﹑不因為學生遲鈍而離棄。
      教師本來就是知識海洋的導遊﹐訂定行程(課程)﹐預告重點(景物)和難點(危險)﹐迷路時會糾正尋找出路﹐適時解說景物成因掌故﹐協助遊客(學生)知悉環境和導引向前。

2012年8月21日

自主學習:方法

教育心語 20120810


          任教第一組別學校的教師行家常埋怨學生不主動學習;空有band 1之名而無其實。教導第三組別差弱生的教師就更不用說了。
          近年有些學校在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中安排講座或工作坊﹐讓教師們學習如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如果希望學生有強動機學習﹐那就切實參照在教育學院學過的動機理論﹐踐行其方法﹐則雖不中亦不遠;何用外人講解做工作坊?倘非教師不懂得做﹐而是環境因素﹐則要改變環境﹐搞個工作坊也無補於事。
          卻原來不少教師在師範時修讀過甚麼教育心理學﹑動機理論﹐多是應試之舉﹐考完就忘記得七七八八。要在實戰現場補課﹐才明白其中精義﹑掌握其中訣要。甚至在教學現場撞了板﹐踩了地雷﹐才學得一招半式。
          最近到一間無殺校危機的弱勢中學工作﹐見到該校多年來仍用嚴刑峻法﹑喝駡高壓﹐以期解決問題。是以師生關係不和﹐學業成績也搞不上去。教師嗟怨學生無心無力自學之餘﹐卻束手無策﹐沒有或不懂教授學生學習之道。
          自學﹐大體上是指沒有師長在旁﹐學生仍會自行溫習修業﹐追求學問。這就牽涉幾大問題:一是方法﹐二是動機﹐三是元認知相關技能。後二者複雜﹐另日再談。前者卻要師長細心示範﹑指導﹑鼓勵﹑甚至將學習規範養成習慣﹐以致即使師長不在場也能夠有信心照辦煮碗﹐產生學習成效。不掌握方法﹐雖有心亦無能﹐焉能自學?
          所以自學的首要條件是:學生要掌握學習的正確方法。

自主學習:習慣

教育心語 20120817 

          不懂正確的學習方法﹐有心學亦低效。
          正確的學習方法﹐不會從天而降。
          嘗問一Band 1名校中學生如何「溫書」﹐他思考良久才茫然答曰:「掀書看多幾次﹐希望記得」。 不少成績優良生﹐大概是專注力和記憶力稍強﹐是以靠翻書當溫書。 此法在處理背誦式的答題﹐尚能過關。 他其實沒有掌握甚麼學習方法。
          近年見到有些修讀碩士課程的在職教師﹐不懂摘錄筆記﹑不懂時間管理﹑不懂用圖書館﹑不懂寫論文的格式。個別教師甚至連整理各家之長去製作雞精筆記的能力也闕如。 很難期望這些教師教導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應由小做起。
          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大多難以由他們自己悟出道理來﹐而多靠師長指導提點和示範;甚至要有一些規範和紀律﹐讓學生養成習慣。例如:遇到家課難題時﹐如何求援和提問?參照甚麼範例?翻閱甚麼書本或網頁資料?怎樣才可以記憶背誦資料以應付默書?怎樣才是有效的「溫習」?應否採取先易後難的策略?
          又例如不少學校要求小學生即時將老師交付的功課簿﹑工作紙或家長回條等﹐放入指定檔案套之中;並將未做的家課置於在指定的地方(家課袋之類)。每天放學前都要寫齊家課冊﹐記下每天的功課。做完功課要在家課冊項目上用顏色筆加個記號。放學後﹐每天定時有做家課時間等等。這都是在培養學習常規。 當日後無成人在旁﹐也知道如何自行操作。
          這類常規﹐在小學未養成﹐中學老師就要接棒。

2012年8月3日

三人成虎

教育心語 20120803


  早前應澳門某中學之邀,為該校學生上一節德育課。與學校老師商議後,決定以「選擇」為題。因為德育課的目的宗旨,最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價值判斷,當他們成長後,再沒有老師和家長在旁時,他們仍然懂得獨立判斷,作出明智的選擇。這個課題的關鍵詞是「選擇」,一般都集中講怎樣選。
  但我認為先要讓學生心中先問一下:有何種選擇。特別是在似乎無選擇餘地時,更要追問清楚,真的如此麼?選擇時的盲點之一是:就是覺得毋須選擇!因為此乃必然單一答案,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那就不用思考去選了。因為不用選擇,便毋須思考怎樣選擇。
  而其中常見的盲點是:文化體系裡的傳說,社會約定俗成的思想、「人人都這麼說」的傳聞、傳媒網絡上反覆流傳的講法等。於是三人成虎,曾參殺人都成了「事實」。然後將這等「事實」作為推論的基礎。例如:女子無才便是德、男兒膝下有黃金、地球氣溫上升是由碳排放引致、求學就是求分數、卅歲不嫁就是可憐剩女、瘦是健康和美的標準等等。
  將某種論說,視為理所當然,便不會深入思考。嚴重者,更將某些東西視作禁忌,不能公開討論或提反對意見,日久,甚至提及或忘記都是罪惡。如:六四事件、女性享受性愛就是淫賤、民主公投是解決分歧的最終辦法、好人不應說謊等等,都不敢公開討論或反對,而視為思想核心基模。這就容易陷入思想盲點而不自知。
  不能怕學生選錯而不教這一科,不教學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