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門口附近地台有個沙井渠蓋。建校初期因設計不佳,工程馬虎和房署工程質量差,多番修理,還是凹凸不平和經常爆裂。工友錝叔自發在附近工地找來石磚,買些英泥,執些木板,便自行開工,解決了開校十幾年來的問題。地台變得美觀,也消弭了多年存在的陷阱。 錝叔其實去年已經退休,因他的身體還好,也認得很多舊生和同學,校長便以合約形式留他當門房的工作。他說: 「坐在門房更亭,每天看著地台不平,篤眼篤鼻,忍不住便執些材料回來做了。」修理地台,是他自發要做的,慢工出細貨,看來手工比外面公司的還好。學校裡總有比較主動的教職員,都是校裡的寶。 工作有兩種:一是「要我做」,二是「我要做」。效果大不同。 「上頭要我做,我便做」是接命令而盡力做好,這是好員工。然而機構裡,總有值得改善的地方,運作可以更順滑,甚至很多應做未做、有缺失而無人跟進無人理的地方,管理層也不一定知悉並作出相應措施。作為學校成員,主動提意見,或參與助一臂之力完善之,這是有主人翁精神的好員工,是寶。 教師每天接觸學生和家長,發現問題不一定會反映到領導層去,就要靠前線教師的歸屬感和專業決策作即時回應;甚至提出跟進改善的長遠政策。 教師若然只是一個「要我做」的人,等待上頭指示才工作,難以當好管理層的職務。因為主任管理層沒有主動承擔的精神,會起著示範作用,營造懶散被動的文化。 |
搜尋此網誌
2012年5月26日
學校的珍寶
教育心語 20120525
2012年5月21日
喪親輔導
教育心語 20120518
學生的學習與其家庭和情緒有莫大關聯,故教師要敏感於學童的情緒和家庭變動。
本港每年約有千五名16歲以下學生,面對喪親之痛。兒童儘管可能不清楚甚麼是死亡,但看在眼裡,記在心中,心情必受影響。由於未必懂得表達和宣泄心中哀傷或恐懼,有些學童會因而自卑、無自信,學業成績大跌。有7-8%孩童更有想過自殺,以為藉此可以見到離世的親人。 有十歲男孩喪親後沉默少言﹐沉迷打機﹐表面上極之唔生性。 其實是不知如何是好﹐晚晚躲在被窩裡痛哭。
教師本身也許欠缺經驗,不擅處理這類事件。故有必要知悉並善用社區裡的支援服務,方能更好照顧學童。
2001 年,曾在屯門一間中學接觸過始於屯門醫院腫瘤科的喪親輔導服務。當年醫院裡一批有心的醫護人員與學校社工合作,安排中學生受訓,擔當區內喪親小學生的哥哥姐姐;既協助功課,也讓孩子們有情緒的倚傍。這是一項極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和學習經歷。參與活動的中學生,助己助人。因為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和思考生死的人情世故,磨煉而成長。
後來優質教育基金資助此計劃,推廣到其他學校和醫院。有心人更成立了一個「進心會」,推廣「兒童哀傷輔導服務」。現已遍及全港七個公立醫院聯網,協助喪親兒童及家庭尋覓暴風雨後的彩虹。
生命教育不是在課堂中聽教師講仁義道德的道理,而應提供更多資訊和機會,讓學生於生活中接觸和體驗,教師從旁總結和點撥,學生方會深刻理解和內化,感動心靈。香港的善寧會出版了名人講生死的文集,可推介給學生自學,也是早讀課的好材料。
2012年5月11日
寫字樓.敬字.惜紙
教育心語 20120511
約百年前起﹐粵港方言稱辦公室為「寫字樓」。 這個說法﹐反映了當年這個工作場所的特點是「寫字」。 昔日生活的工作場所﹐有貨倉市集﹑工場作坊﹑農地魚塘﹑廠房車間﹑建築工地﹑碼頭車站﹑食肆客棧等﹐大致都不是「寫字」為主的地方。「寫字」當年是一種特殊工種。
據說:迄1949年﹐中國文盲率高達八成﹐能識字寫字的是少數。 我估計此數字雖不中亦不遠。 因當年女性識字的﹐可能不及一成。 男性農民識字的﹐也大概不足一成。 城市人口有機會上學的﹐也是少數。 即使是香港﹐迄60年代末才基本普及小學教育。 故昔日靠處理文字維生的不多。 是以我們先輩都期盼子弟知書識墨﹐可以「穿鞋踏襪」坐寫字樓做斯文工。
昔日識字者少﹐一般人對文字便有敬畏之心。 故有敬惜字紙的習俗。 民間有假託文昌帝之名以《陰騭文》告誡民眾務必「莫宰耕牛.勿棄字紙」。自宋元以迄明清,有收集坊間用過的字紙焚化送歸天上的風俗﹐而出現了敬惜字紙的建築。 九龍寨城公園東端有一「敬惜字紙亭」便是記念駐港副將張玉堂於咸豐九年﹐捐廉於城寨內建有敬惜字紙處和磚爐之舉。 龍應台女士曾為文提及她於台南鄉間欲以報紙墊坐以免弄污衣裙﹐卻被老農換以布巾﹐以免糟賤有字的紙。 他們惜紙﹐不是環保﹐乃視字紙為文明之所寄。
台灣書家侯吉諒﹐知道造紙辛苦﹐更惜好紙難求﹐見到年青學生暴殄天物﹐竟以上佳雁皮紙練字﹐雖曾盡量語氣平和地勸阻﹐但他坦言:其實想駡人。
2012年5月3日
善喻
成功的教師不是把道理說給學生「聽」,而是要讓學生吸收。《禮記.學記》總結:好的教學是「善喻」。即引導學生明白道理而非灌輸,强人服從。啟發學生,而非將結論和盤托出。宜用多元方法,使人容易親近聯想思考,就是「善於曉喻」了。
縱有滿腹經綸,不懂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出之,學生不能習得,可惜!故教師必須精通本科知識理念外,更要掌握大量周邊知識,例如生活事例和沿革掌故,實際應用與時事論題、趣聞或常見誤解等,方能豐富教學,引發學生的興趣。
老師將課程內容聯繫到生活事例,絕非旁門左道、不務正業,乃是必修的基本功,屬於學科內容基本知識。是「學科教學知識」PCK 的組成部分。例如理科老師把握時機解釋,為何多用紅色代表危險、日落時太陽為何會變紅、生活中的各類電磁波的使用和誤解、啤酒罐底為何要凹入、容器為何多圓形、洗羊毛衫要用哪種清潔劑等。語文老師教修辭常識,也要善於以日常事例說明修辭的功能(例如爭論或嘲諷等)。音樂老師既能以中世紀教堂清唱曲說明協調和弦,也要善用流行歌曲佐證。
趣聞故事和實例,既說明學理與生活的關係,更活躍學生思考,引發保育學習動機。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大量使用故事比喻論說道理,是現今教學的上佳參照。其中《莊子》中故事比喻尤多而有趣,值得學習。
不妨留意:善於講道的牧師、神父和演講培訓界的名嘴,講章中七八成是故事和生活例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