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堂中學習差異最大的﹐大概以下列各科為最:音樂﹑體育﹑美術。 學生們在這些範疇中的先天能力差異﹑性向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導致其學習的動力﹑進度和果效迥異。 再加上各校課程取向不同﹐學生經歷所得的差異就更大了。
月前介紹過一節窮區差校弱生音樂課﹐但見教師借助流行曲入手啟蒙﹐增潤學生的基本音樂文化知識。 而去年西北新界某小學籌得經費﹐邀請家長免費去大會堂聽普及古典音樂會﹐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誘得廿來個家長成行。
最近在某直資中學觀了幾節音樂課。 全堂基本上英語對白。 學生以中產家庭子弟為主。 過半數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樂器﹐懂得讀五線譜。 高中和初中教授的內容是圍繞著音樂劇。 原來該校預備今學年暑假前﹐演出一齣自創的英語音樂劇。
該校過去幾年﹐已經演出過若干Andrew Lloyd Webber著名音樂劇的改篇簡易版如:Evita, Cats, 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 等。 在中一二級音樂課程中﹐除了全民都學習吹奏牧童笛外﹐歌曲部份近月都是教授《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的Castle on a Cloud,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等名曲。 中四級學生的家課習作是撰寫歌詞﹐或借舊曲填上新詞等。
曾經參與過製作的高中學生﹐都認同製作音樂劇過程中﹐培養了對學校的歸屬感並明瞭演出的成敗﹐必定是台前幕後的集體成果。 可以想見:經過中學六年的薰陶﹐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與識見﹐與窮區弱校學生之差距會擴大。
教育學者 Bowles & Gintis 指學校是階級複製的工廠﹐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