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過自己的大中小學老師,不少還印象深刻。但幼稚園的老師,卻一個也記不起。也許當時年紀小,渾渾噩噩的被擺佈著。依稀記得的,只有一個穿著長衫的校長。上課就只記得唱遊、吃茶點、生日會切蛋糕和做過節奏樂的指揮——在台上披著閃爍的披肩、拿著指揮棒上下左右的打拍子。
雖云當年老師名字面目全無印象,但回想起來,她們教了一些使我終生受用的東西,卻是無可置疑。
一個小孩,離開家庭進入學校,過「大集體」的生活,遵守集體的規矩,要學的真不少。在家中用不著的社會規範,不少都始於幼稚園。包括:排隊、安靜等待、舉手發言、對師長行禮、依指示行事、留心聽師長講話、用完玩具要放好、辨識去男女廁所、不可喧嘩和離座、學習被忽略、學懂何謂比賽和遵守遊戲的規則。甚至進食前洗手、如廁後清潔;刷牙和縛鞋帶的技巧方法、通過遊戲和寫字填色鍛煉小肌肉和耐性。最重要的,還開始了被考核評量的生涯!
香港五十年代的幼稚園,固然沒有所謂標準的課程,教師也未必受過甚麼教學法或幼兒心理學之類的師資培訓;秉持的大概是約定俗成的社會常規。「學術課程」內容都是重複抄寫「人口刀手尺」之類。當然還包括了不少故事和相關教訓:如狼來了、龜兔競賽、廿四孝、綠野仙蹤……之類。
據上所述,幼稚園教的,主要就是孩子社會化的課程。這等內容會伴隨我們一生,直到離世之日,反而中學時的史地數理生化大都忘記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