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歲中三學生﹐生平第一次讀明史﹐既無先備知識﹐也無疑難想問。 何謂明朝﹐茫然一片。 對明史沒有學習的迫切性﹑基本動機欠奉。 老師就要問:學童要從明史中掌握何種知識技能和態度?怎樣教才有效﹑有趣?
專家們指出教學要引起動機﹐可由生活化﹑實用化事例入手﹐但落實在某一具體課題(例如明史)﹐又如何實施呢?如何方可達致掌握史實﹑又能以史為鑑﹐讓學生覺得讀歷史有趣?跟歷史科專家商議後﹐決定用大部份時間講一些明朝人物的故事﹐通過這些人物和當年的生活場景﹐說明一些明史的特別現象。
我們發現明朝的宦官(太監)﹐影響力極大。 由鄭和﹑劉瑾﹑王振﹑張永到魏忠賢等﹐都對明朝政經和外交起著重要作用。 故我便以明朝的太監為入手點﹐跟學生討論明朝的治亂興衰。
早預計同學們會對太監制度感興趣﹐但想不到課上討論也頗為積極。由皇權到人道主義;由廢宰相到對外交流;由女性地位到錦衣衛特務系統﹐都主動表達意見。 同學更不時連繫到現代的政治制度和人性的黑暗面等﹐反應熱烈。 由同學們對歷史和人性的悲觀看法﹐既氣憤卻無奈之情緒﹐德叔窺見同學們的正義感和對世情的關注。 便趁機插一點東林書院「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故事介紹對聯的常識﹐多數學生都學得趣味盎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