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八月初美國《教師雜誌》Teachers Magazine載有一文﹐知道美國教師做家訪也是少數。 作者是一個做了十九年社工才轉行當教師的。 他覺得瞭解學生家庭背境很重要﹐便決定家訪班裡的每一個學生。 卻惹來家長的疑問:「你來訪我家﹐目的何在?」「是我荷西出了事麼?」.....可見家長不習慣有教師家訪。
教師答道:「沒甚麼﹐我只想聽一下你的意見﹐我怎樣才可以當好你兒子的老師罷了。 我每年都盡量探訪自己班中的學生。 大概花你廿分鐘左右而已。 這位老師撰文分享:家訪時機愈早愈好﹐比學生出事以後跟進好得多。
所謂家校溝通﹐多是校方單向宣佈學校的訊息予家長﹐而鮮有互動對話。 家訪既可以知悉家長和學生的故事﹐也可以發掘家長的資源協助教學。
德叔當校長時﹐因為要陪著女教師去家訪﹐見識了社會眾生相﹐大開眼界﹐也上了不少寶貴的課。
我們的經驗:香港大多數家長都很重視老師家訪。 我們很容易留意到屋裡曾經花了心思整理打掃﹐買備茶點招待;甚至特別「斬料」加餸﹐使到我們不好意思推辭他們安排的晚餐。 也曾被家長在門口截住﹐說家裡屈窒擸雜﹐強要帶我們到樓下茶餐廳飲咖啡。 印象最深的是﹐爬上觀塘一橦沒有電梯的大廈八樓﹐迎接我們的是一位不諳粵語和普通話的女士﹐滿面笑容滿口鄉音﹐不停熱情說話。 其初到香港的兒子也翻譯不了。 我們只好堆滿笑容自說自話﹐鷄同鴨講了十分鐘便告辭。 我想:她大概不在乎明白我們講甚麼﹐而在知道我們關心她兒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