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

無名的導賞員

跟一位博物館館長談起引領學生觀賞館內展品的工作﹐都認同教師的培訓是關鍵。但如何培訓教師呢?各大學的師訓課程極少相關元素。不少老師想進修也求學無門。由於教育界中博物館導賞仍未成大氣候﹐我猜想現時我們不是急需一個包羅萬有﹑理論實踐周全的學位或文憑課程﹐而先需要更多「散裝」的專題工作坊或研討機會﹐讓不同的教師能夠淺嘗博物館學習的滋味﹐得以跟同行溝通﹑跟前輩專家學習。我們需要在教育界建立一個參觀學習的交流平台﹐讓有心的教師﹐互通訊息和經驗心得。

    平時在各博物館中遇過不少有心的專業導賞員﹐都是各行業裡的有心人。他們有的是(退休)工程師﹑教師﹑記者編輯﹑旅遊領隊/導遊﹑音樂人﹑消防員或商行文員與會計等﹐都沒有上過正規完整的導賞培訓課程。其表現卻非常專業:自行蒐集大量關於展品的資料﹑帶備其自製的「百寶袋」或資料圖冊﹑內藏大量多年蒐羅珍藏的圖片﹑教具﹐地圖甚至自製的模型。也嘗見過導賞員拿著平板電腦展示精心製作的PPT﹐好讓觀眾較易理解展品的原理和構造﹑連繫相關的文物和背景知識。

    這些表現專業﹑不為名利的導賞員﹐基本上都是對這項工作有興趣﹐從而自發蒐集整理資料﹐抽空跟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分享其心得。他們的熱情和動力不是名利。他們私下在社交平台上交流研討會或博物館的展覽資料﹐也有跟隨其他導賞員的參觀團﹐從旁觀摩。

    她們的努力和貢獻值得市民與政府的認同和贊賞。各博物館也宜招募更多教師參與導賞員的網絡﹐給與更多支援﹑提供方便和資訊。


2022年7月23日

二次策展

845  n 20220722

 

       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必須用心備課。決定在眾多展品中再挑選哪些作為重點﹑在哪幾件展品前停留較短﹑甚至有哪些可能要割愛﹐留待將來有緣相會。主因是學生的專注力較短﹐體力有限;一般人跟著老師/導賞員邊行邊聽講故事﹐小學生專注力大致在30-40分鐘左右﹑中學生也許有45-60分鐘。德叔嘗領著七八十歲長者觀賞﹐就算他們很有興趣﹐也要考慮他們的體力。在中段給與空間﹐坐一下稍休。這個安排﹐可稱之為「二次策展」

       一個展廳展出一百件展品﹐每件花上五分鐘﹐就是8個多小時了。即使只花兩分鐘﹐也要3.5小時。故此備課選材是首要任務。博物館策展人雖已經按其思路﹐千中挑一﹐但畢竟面向大眾而非貴校的孩子。故教師/導賞員更要做好這「二次策展」﹐也就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工作。

       沙田文化博物館徐展堂展廳中﹐盡是中國文物精品。如果導賞時限只有一小時﹐如何挑取重點?對著小學生﹐我會聚焦較具動感﹑容易連接學生生活的文物:唐代身型豐滿的女士﹑講當年的髮型和審美觀。會選西域來華貿易的胡商﹑三彩駝馬﹑拿著樂器的樂隊﹑來自南亞或非洲耍雜技的崑崙奴「百戲俑」等。因為這些文物能形像地展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景象。也可加入唐朝少女騎馬遊樂的彩俑﹐挑戰孩子們對古代女子三步不出閨門的刻版印象。也可以留意守墓的神獸或踩踏小鬼的威武天王造型等。倘是中學生則會視乎其基礎﹐再加上漢代為大地主守護財產的望樓(哨塔)﹐見到漢代建築和護衛員所用的武器;也可介紹曾流行於漢時滇蜀的搖錢樹﹑談一下明清中性的觀音像等相關課題。

2022年7月16日

泡水館

844  n20220715

 

    陪著一批教師參觀認識市區古蹟和昔時生活。來到西環半山般含道沿著三條斜路(東邊街、正街、西邊街) 迴旋下行到電車路。沿途有不少景物都富趣味故事﹐很值得細味。對各年齡段的市民都值得一知。這是認識早期香港歷史的一條上佳考察路線。
      沿著西邊街下行﹐來到與第二街交界處有一始建於1894(重建於1925) 的粉紅色公共浴室。時下青年很難想像昔日公共浴室的功能和重要性。
      二次大戰後到1960年代﹐一般市民居住環境頗差。一層唐樓七百方呎﹐會間隔成幾個房間﹐甚或冷巷再放置兩層或三層「碌架床」﹐非常擠迫。筆者1950-60年代住油麻地廣東道﹐一層樓便住過廿多人。廿多人共用一個踎廁﹐一個厨房。因地方淺窄﹐不少住客是「無權」使用厨房的爐灶燒水煮食的。洗澡也要排隊互相遷就。因此公共浴室需求是很大的。
     
公共浴室分男女。男的每個浴格較窄﹐女的則較寛。理由不詳。浴室全天供水﹐現今熱水則限時供應。但早年沒有熱水供應﹐冬天如何洗澡呢?故在浴室附近應必有一「泡水館」賣熱水。這類賣熱水的店舖在六十年代末才消失。
     
皆因當年用柴炭煲水很麻煩耗時。1960年代火水爐普及後才改變煲水難的狀況。記得少時在油麻地廣東道至新填地街之間有幾間泡水館。門前柴火不絕以大銅鍋燒水。當時街坊會學校的工友回憶:以「斗零」拿著暖水壼可買兩壼水。若只取一壼﹐則泡水館會給予一竹牌為記﹐稍後/明天可`凭牌換領第二壼。據悉當年澳門一毫可換五個牌﹐即價錢較便宜。
     
不少男工未能在住處洗澡﹐便帶著衣物到泡水館買一桶水﹐並借用其後欄的廁所沖涼換衫。

 

2022年7月9日

古代衣食住行

843     nnn 20220708

 

    在學校的《中華文化週》開幕禮中向學生講中國古代衣食住行。旨在向學生說明我們的祖先怎樣面對難題和解決難題。其中牽涉大量數理科工的知識﹐教師可以借此話題配合學校的STEM課程。

      建議教師在講演之前﹐可以先向孩子問幾個問題﹐作為熱身。也算是一個《導學案》:

【衣】:人為甚麼要穿褲子?褲子有何功能?甚麼人必須要穿褲呢?中國人何時開始穿褲子?孔子和西施長袍外衣裡面﹐有沒有穿褲子呢?
【食】:古代沒有冰箱雪櫃﹐貨物運輸又緩慢。古人怎樣將食物保鮮?運輸困難﹐人們便只能食用本地或附近出產的食物。我們今天有哪些常吃的食物﹐是秦始皇、唐太宗或乾隆皇帝都未吃過呢?中國人何時才吃上…洋葱﹑番茄、番薯、西芹、胡椒、西洋菜、辣椒、東星斑和芒果呢?
【住】:未有電力供應之前﹐沒有電燈、風扇﹐空調、抽風機。我們的祖先有甚麼法寶﹐或怎樣設計房屋和周遭環境﹐因而過上冬暖夏涼的生活?
【行】:元朗讀書成績優異的才子要上京考功名。在未有火車、汽車和飛機之前﹐他們是由元朗走路上北京嗎?要走多久呢?要多少交通費?沒有GPS和地圖﹐不會迷路嗎?沿途說的是甚麼語言跟各地的人溝通?京城裡的皇帝官員聽得懂他講的廣東話或元朗的鄉間方言嗎?

    教師備課﹐不單是準備答案內容和結論﹐更要知道學生已知、未知和想知甚麼,要花心思預備一些好問題----「設疑誘思」。其中一種「好」問題,就是Make the strange familiar & the familiar strange. 讓學生覺得既陌生又似曾相識、既理所當然卻又未曾深究、不明所以,因而興起其求知慾。


2022年7月2日

弱水三千

842     nnn 20220701

     儘管有課程大綱和教科書的規範,教師仍然不應依書直說。因為面對的學生家庭社經背景、基礎水平和興趣各異,不單是教學法不同,連內容和素材也要重訂調節。
    例如:唐代歷史二百餘年﹐在中二級僅用六七節課講授;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山川大勢,地理老師要用兩節課說清楚;音樂科中有粵劇入門﹐如何用四節課介紹?教師都要按學生的特點精選教材和教法以達教學目標。
    最近於一間小學「中華文化」的開幕禮中﹐為全校孩子上一節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面對幾百個六至十二歲的孩子,時限約45分鐘,說些甚麼好呢?既然是開場白﹐應該旨不在深入﹐而在引發興趣;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對未來的生活和學習多點大膽的探索。
      跟老師商討後﹐決定講一點孩子感興趣﹐與其生活相關的範疇:《中國古代的衣食住行》。但這範圍仍然太大了。因為:「古代」由夏商周到元明清,上下五千年,聚焦哪個時代?南北和內陸沿海的地理氣候環境不同,對住屋的需求、建築的理念便大異。更莫說種族文化、士農工商、貧富階級、男女老幼、節慶禮儀和平時生活,衣飾飲食千差萬別。長短途出行的海陸交通工具跟當時的資訊流通和科技有密切關係。猶有甚者﹐學生由6-12歲﹐水平相差極大﹐先備知識殊異,這一課應如何選擇重點呢?也就是說,要放棄或避開甚麼呢?

      最後,決定在衣食住行四方面各問一兩個情理之中的問題,講些意料之外的答案。由經常接觸卻容易忽略的事物入手,引發他們今後會主動大膽提問,至少日後也多了一些有趣的話題。
     主要的思路還是刺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