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3月6日

水塘山.蓄洪池

825   20220304

 

825    水塘山.蓄洪池

德叔 nnn  20220225

  

       前年曾觀小四一節常識課﹐教師大概少出門又疏忽了﹐竟然不知港鐵有機場快線﹐給孩子們噓哄得無地自容。

       掌握時事與科技新知﹐終身學習﹐是市民基本素養﹑是教師專業的本份。這除了應付個人生活實際外﹐也有利於從中汲取素材用作教學資料﹐既增學生新知﹐也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結合社會實況。

       作為地理教師﹐德叔就要經常留意城鄉中的建設和細節特徵﹐從中選取教材。例如:我常向學生指點路旁山坡的護土牆上的排水孔﹐斜坡面排水渠道的設置﹐說明水土保持和減少山泥傾瀉的風險。

       也嘗用學校附近的「水塘山」上的配水庫為例﹐說明香港如何利用多山地形製造水壓供水給市民使用。原來不少大學生也未必知道中文大學山頂上兩個水塔的原理;不少中小學生更不知未有大廈天台水缸和電泵時﹐自來水如何入屋。也因為如此﹐不少市民就不明白深水埗主教山上的前配水庫古蹟本來的功能。

       又如城中不少寛闊的道路﹐本來是昔日河道﹐後來改成明渠﹐又再覆蓋成為車路。例如灣仔堅拿道東/西﹐旺角水渠道﹑深水埗東京街﹑南昌街;何文田窩打老道等﹐在一百年前都是九龍北面山地向西南流出海的河道。

       學生能夠將課程所學的知識連結到身邊事物﹐方有利鞏固所學。當解釋河道中湖泊與人工湖(水庫)如何調節河道流水量﹐以減少下游水患的原理後﹐再介紹原來本港城中也有相似設施:香港島馬場中央地下﹑花墟幾個球場底下都是巨大的蓄洪池﹐用作緩衝大雨時山區流下的水流量﹐減輕了灣仔和太子旺角的水浸狀況。學生都覺得饒有趣味。

      


##其實上環﹑西環海傍也有相似的設施。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渠務署網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