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 nnn 20201225
特殊學校課程中因學生的肢體傷殘或智障﹐故有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希望增強其獨立生活技能。其實對主流學校的學生而言﹐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同樣必要。
小學教師大概都有機會帶著學生入本地營地生活幾天。帶孩子入營當然辛苦﹐但他們都認同小學生入營生活數天很有必要﹐特別是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學習集體生活紀律和實踐尊重﹑禮貌等。對不少孩子來說﹐沒有家長在旁﹐而與同學們共食共住共玩幾天﹐不少是生平第一次的大挑戰。
核心家庭人數少﹐孩童缺乏群體生活經驗。有些平日起居有家長傭人照顧﹐進入營地後﹐便暴露了其基本自理能力和群體生活規範都非常薄弱:不懂得執拾牀舖和書包﹑不懂叠衣服;甚至拿飯碗去飯桶「裝飯」﹑八人一桌如何照顧彼此的需要﹑飯後抹乾淨枱面等﹐不少學生都說是生平首次。
晚上巡查他們用過的洗手間﹐便可見梘液翻倒滿地﹐毛巾亂丟﹑衣衫遍地。更有學生夏季入營住三天兩夜﹐竟帶了一個巨型一米高行李箱和背囊﹐裡面裝滿了不會用到的東西。
不少學生平日機不離手﹐入營後依然故我﹐埋頭手遊。對營中安排的各種集體遊戲和活動﹐冷漠而不感興趣。據我們觀察﹐關鍵在他們多數根本怯於參與﹐也許是未嚐過「好玩」的集體遊戲的滋味﹑歡樂和興奮。
這就可能牽涉到以下幾個想法:
1. 活動導師的培訓有必要:帶領活動是學習的;
2. 師訓內容宜包括校園內外各種活動設計﹐不能單靠個人經驗累積;
3. 學生入營前要有導引﹐對入營的生活有心理準備方有果效;
4. 孩子不懂得跟人「玩」。要培訓要體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