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7日

模仿和師徒制

747 nnnn  20200925

  

         紅樓夢裡林黛玉養了一隻鸚鵡﹐它不僅懂得念黛玉的詩﹐就連黛玉平素的嘆息聲也學得神似。我猜這情節不是曹雪芹憑空創造﹐而是與他描述賈府中生活細節一樣﹐大概是其親身經歷。

         鸚鵡學舌念詩﹐大概不知詩中意。憑其本能而已。模仿得好﹐也會得人讚賞。

         互聯網有大量關於寵物模仿人類活動的視頻。它們模仿人類的行為動作﹐維俏維妙,嘆為觀止。可見動物有模仿學習的本能。

         人類學習的歷史中﹐模仿應該是歷史最長久的主要學習方式。長久以來﹐師徒制是教和學的主流形式﹐徒弟模仿師傅行為是主要環節。師徒制大多是一對一或小組。於是有讀者問:師徒制能否解決工廠式學校制度的主要缺失----未能妥善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為了照顧學習差異﹐現今不少私立/貴族學校採用小班小組教學﹐政府資助的特殊學校實施Individual Educational Plan (IEP)﹐就都是因應學習差異的對策。但個別.小組教學﹐無論拔尖補底﹐成本相對昂貴﹐牽涉到投入龐大資源。要社會有共識才有機會大規模實施。然而在學習樂器演奏﹑美術或工藝方面﹐一對一或小組師徒制就一直存在。

         最近卅年來的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逐步明確:人的學習不是教師灌輸給學員便可﹐而是要學習者「主動加工」輸入的材料方有所成。如果只是強迫學習者模仿教師的作為﹐則往往只得其形而無其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說:知識是由學員自已建構的。故針對學員的特點輸入和導師的調校點撥非常重要。總之﹐不能千篇一律﹐一視同仁。

         模仿為主的傳統師徒制有其長短﹐近代不斷變易更新。

2020年9月20日

美術欣賞 考試

【750】
nn 20200918


         當年考大學報考美術科。除了即場寫山水和花鳥各一外﹐更要考《中國美術史》和《美術欣賞》兩卷。
         老師是著名畫家。平日課堂裡﹐老師教學法主要是示範供學生模仿﹐學習基本是動手多畫﹐少有講解甚麼理論和歷史。當年未有互聯網﹐一個會考班的中學生根本從未見過美術史裡提及的作品。即使著名如韓幹的駿馬﹑顧愷之的美人﹑郎世寧的宮廷作品或八大山人的殘山剩水﹐課堂上均未見過其圖象。大概只是在圖書館裡翻過一些畫冊﹐依稀有個零碎模糊印象罷了。
         因為跟隨的兩位老師均是嶺南派傳人﹐故知嶺南畫派師承稍多一點﹐知道居巢﹑居廉﹑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趙少昂等名字。學習渲染技法和用色顏料時﹐老師會提及這是先輩受日本的影響﹐故有被稱作折衷派之類。但這些都不在《考試範圍》內。
         考試裡最富挑戰性的﹐是《美術欣賞》一卷。當日在試場中掛了一幅黃君璧的山水畫﹐要考生評議論說。依稀記得畫中有幾條瀑布。老實說當年根本不知這位作者是誰。但既然拿得出來要「欣賞」的﹐估計應是大師作品吧。要一個十七八歲黃毛小子對著一幅大師作品﹐當然只能好評。關鍵是怎樣搜索枯腸﹐找出近千字去讚賞一幅不認識的作品。
         故知這卷不是考評論﹐乃是考語文能力。
         急忙中只好拿出在美術史讀過南齊謝赫的《六法》﹐作一個答題框架﹐說此畫如何符應甚至超越「傳移模寫﹑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和骨法用筆」等標準﹐當然最後必然是氣韻生動云云。
         坦白說﹐全是牽強吹牛。大概評卷人也知道無謂苛求﹐結果過了關。

2020年9月13日

學校制度的假設


749 nnn   20200911


         有教師在弱勢學校裡工作。大概感到對前景有點失望﹐問及教育的未來,這問題太高深了﹐我不懂。只能針表示明白他的困難﹐並作點開解。
         他任教的學校本來是一間工業中學。收取的全是第三組別的學生。因為本地家長大都不選這校﹐且人口下降﹐就收生不足。被派來的不少是有各類特殊需要的學生。教育局為了「救」這校﹐又派來了大量初來港不熟環境的新移民。這批新生多來自內地農村﹐不懂粵語不懂英語。因為學生實在太少﹐為了生存﹐只能收取非華語生以湊夠人數。故學生中三分一是南亞裔﹐當中以巴基斯坦人為多。這批非華語生多不懂英語或中文﹐不明白本地文化和學校規範。故教師不單要教知識﹐也要重塑學生的校本生活常規和課堂規範。
         校內各約有三分一來自三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文化知識水平懸殊﹐學習動力參差﹐師生溝通困難﹐如要完成既定的課程﹐大致上是不可能的任務了。教學上﹐由教甚麼到怎樣教﹐由學習動機到評核都不是教師在師訓時想像過﹑學習過﹑處理過。課堂教學生活障阻可想而知。
         現代的學校體制﹐歷史僅百多年而已。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孩子有機會進學校受基礎教育﹐多是二次大戰後才有。學校採用工廠的大規模生產流水作業模式。把學生按年齡分級﹐放入不同的生產流水線(課室)﹐由不同工種的工人(專科教師)加工﹐輸入相同的內容(統一課程)﹐期望產出相同的產品﹐故用同一標準(考試制度)檢核是否達標。
         這裡有個前題假設:同一年紀的學生會對相同的輸入有同一的反應。在這種不擬處理個別差異的制度下﹐有心的教師實難對教育有明亮的前景。

2020年9月7日

教孩子理財


748 n n 2020904


         每年中一新生家長會中﹐總有家長問:「孩子升中了﹐我該給他多少零用錢才合適呢?」或問:「如我給他零用錢每天60元﹐是每天發放﹐還是每周給他420元﹐抑是每月一次過給他1800元呢?」
         這當然沒有固定答案﹐要視乎各家庭的實況﹐更關乎過去多年來孩子是怎樣帶大的。這裡又有一個值得深究的議題:《怎樣教孩子理財》。
         理財﹐是人生大事。但本地學校課程沒有安排。傳統德育中只提及一些美德或消費概念:節儉﹑量入為出﹑坐食山空﹑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倘高中沒有修讀經濟或商科的﹐可能不懂這些原理:慾望和資源﹑機會成本﹑供求與價格﹑儲蓄和利息﹑銀行與貨幣﹑投資﹑風險和保險……等。當然修讀了也未必就懂得於生活中應用。 
         其實由幼稚園到初中期間﹐日常生活都有大量理財的挑戰和實践﹐需要自小培養理財的意識和知識。包括:感恩惜福(珍惜保護財物資源)﹑到市場買用品或服務時時要貨比三家「格價」﹑明白批發和零售的關係﹑名牌的形成﹑廣告的功能﹑大超市和小攤檔的生存之道﹑網購和實體店的異同之類。
         更有較深層一點的:甚麼是你的需要和想要Needs & Wants?甚麼機構或集團用甚麼方法控制或導引你的消費慾望?稀有資源(包括時間等)應如何善用?信用和人際關係也是資產﹐如何營建?如何創造財富之餘﹐財富要取之有道和用得其所。更宏觀的要思考善用社會國家和全球資源的相關價值觀。
         理財是人生必修課。基礎教育(中小學)課程中實在不可或缺。深盼如此有益的內容﹐找到門路得以擠進現已緊迫的課程中。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