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6日

導賞員的百寶袋


 68520190621


        教師或導賞員在博物館介紹展品﹐基本上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蓋知識寶庫浩如煙海﹐在參觀時間和精力有限條件下﹐必須有所選擇。
        博物館教育的學者總結﹐通過文物展品學習﹐可以介紹以下各方面:背景意義﹑生產﹑設計﹑用途﹑物料﹑聯想和其他。 後者可能包括展品的出土發現﹑收藏修復﹑流轉易手的故事等。 有時文物流轉的故事﹐吸引力不下於文物本身。。
         對青少年或學生而言﹐由於知識基礎一般較薄弱﹐導師宜多考慮多介紹展品的背景或歷史。 甚至在參觀之前已經在校內(通過展覽或課堂講解) 提供相關資訊。 有些教師把資料放到工作紙/學習單中﹐也是可行的做法。 近年有些老師/導賞員﹐除了用一個自備裝滿補充資料的百寶袋或資料冊外﹐更備有平板電腦﹐即時向學生觀眾展示相關資料。 特別是圖像或視頻﹐對觀眾來說﹐既增其直觀感受﹐復補其知識背景的不足。
        這些補充資料可以是背景地圖﹑展品另一角度的影像﹑相似的物品﹑今昔對比的相片﹑同一畫家的其他作品﹑展品的細部放大影象﹑解構圖表﹑古跡遺址的復原圖等。 我喜歡用PPT簡報展示﹐因較易操作而減免了技術的阻滯。
        例如:展示不同恐龍的牙齒形狀﹑佛像不同的手印和裝飾特徵﹑不同建築的柱頭裝飾或柱樑結構﹑建築物的鳥瞰圖﹑展品或歷史背景數據圖表等。 例子:孩子們少見稻草人﹐參觀之時﹐就可以展示不同環境下的各類稻草人的圖像(包括現代化的光碟或或反光汽球等)。 在英國石陣Stonehenge前﹐能展示其復原設想圖﹐當會更清晰明白石陣的意義或功能。 這都讓觀眾更全面而立體認識展品的來龍去脈。

埃及法老王的形象和電影中埃及妖后的形象對比



2019年6月18日

導賞也是策展人


684 ¾¾¾¾  20190614


    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前備課時﹐要考慮:今次參觀學甚麼?想達到甚麼目的?為此﹐要選取博物館哪個展廳﹑哪些展品?怎樣組織安排才達到教學效果
    其實教師設計參觀活動﹐其工作跟一個策展人相似。 策展人要在博物館中眾多藏品中選取若干﹐組織成一個系列﹐向觀眾講一個「故事」﹐從而讓觀眾有所感悟。
    教師或導賞員考慮到學生的社經背景﹑知識水平和專注力的限制﹐不可能把全部展品內容都講一遍。 而要在眾多展品中再挑選若干合適的﹐向學生介紹﹐以達到是次參觀的教學目標。
    一般健康的長者參觀展覽頂多一個小時已會疲累﹐現今青少年兒童專注力更短﹐一般45分鐘算是極限了。 根據過去經驗﹐一小時大概可以介紹約廿件展品的基本資料。 故導賞時不宜貪大求全﹐而須有所選擇。 過程中如無互動而只是聽講﹐學生很快便會旁鶩分心。 故導賞中安插一些觀眾力所能及的「富挑戰」或「趣味」問題﹐會拉緊其注意力。
    至於用哪些展品如何組成一個學習主題﹐則視教師的功力了或可事先跟導賞打個招呼﹐說明學習重點和方向 更宜在校內先給予一些基本信息﹐減省臨場介紹資料的時間
    參觀工作紙(台灣稱學習單)不是填充測驗卷;應該是導賞的指引﹑相關地圖﹑參考資料和圖片﹑網上鏈接的資訊﹐是協助學習的錦囊
    至於導賞員未及講解的展品﹐大可交由參觀者(學生)自由選擇觀賞。 在事後跟學生總結時互動探索交流﹐一樣也可以有助學習。 說不定學生自由觀賞探索所得﹐不下於教師主導下的學習。

   
     




   


2019年6月12日

安祿山

【683】 20190607

  近月到過中亞三坦旅遊: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茲斯坦 據導遊解釋斯坦 Stan是家園Homeland 的意思 哈薩克斯坦﹐就是哈薩克人的家園
        每到一地都覺得陌生而新鮮﹐卻又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原來多年來在書本上看過的﹑中學歷史課堂上聽過的地名詞語﹐竟然出現眼前:花剌子模﹑欽察汗國﹑鮮卑﹑回紇﹑康居﹑碎葉﹑帖木兒帝國﹑契丹﹑月氏﹑突厥等;沿途曾幾次飛越天山葱嶺(帕米爾高原) 去到烏茲別克的希瓦(希華) Khiva/ Xiva古城﹐方知道原來已經離裏海僅三小時車程而已 聽到這些地名﹐彷彿走進了歷史的時空 其實對這裡的史地常識基本無知
        在烏茲別克遇到一個很好的導遊 他曾在北京師範大學修讀碩士﹐能操清楚的普通話 他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熟悉而自豪﹐努力向我們這些毫無基礎知識的遊客﹐講解景點複雜的背景 使遊客對當地文化有基本的認知
        旅途中到過古代中亞的名城布哈拉Bukhara/Buxoro﹐隋唐時稱捕喝或安國 原來唐朝的安祿山就是出生於此 安祿山的母親是烏茲別克的一個女巫 史書上指安祿山是個重三百斤的大胖子﹐懂得六種語言 我想此言不虛 因為由中亞烏茲別克走過萬水千山到中國的旅途中﹐民族複雜﹐懂多種語言應該是生存的必備能力 他能得唐玄宗信任在中國出任鎮守邊疆的節度使﹐其溝通能力肯定良佳 據史書記載﹐唐朝政府也是看中他能處理邊疆少數民族的複雜關係才委以重任
        由安祿山這有突厥血統的「胡人」(今天或稱老外或洋人)﹐也可當上中國的高官﹐可見唐朝真是個開放包容而多元的國度 其實﹐唐朝政府派去對抗安祿山的大將中﹐不少也非漢人 例如哥舒翰是突厥人﹐高仙芝來自朝鮮的高句麗 可謂以胡制胡

2019年6月4日

《秋江》.《擋馬》


682 n 20190524

   682

《秋江》.《擋馬》
德叔 《教育心語》20190524

        導引學生入門戲曲藝術﹐要花心思訂課程﹑選教材﹑突出重點。舞台上的唱做唸打﹑劇場前後的聲光支援﹑棚面音樂的配合﹑演出行當和衣箱化妝等﹐其中學問都博大精深。 更莫說其歷史沿革流變派別或趣味掌故了。 如何在短短的幾個課節裡﹐包羅萬有﹐全面介紹呢!
        故基礎教育的教師從來都不能依書直說﹐或企圖貪大求全。
        個人經驗﹐由富代表性的折子戲入手﹐是可行的。
        香港基礎教育的音樂科課程有戲曲一環。 目的不在深入掌握戲曲的功架唱腔或歷史﹐而旨在引起學生對戲曲的興趣和作為一個觀眾的基本素養。 要清晰這是「科普」教育﹐期盼在孩子心中底裡埋下傳統戲曲的種籽。 這就要清楚按教學目標而選擇教學重點和教材了。
        對戲曲基本上空白的學生而言﹐本地粵劇或京劇大體沒有分別。 但為了減少本地孩子的語言隔陔﹐我選了京劇《秋江》和《擋馬》作教材。 從中介紹相關的舞台常規和表演程式。 這兩齣戲一文一武﹑形體動作較多﹐劇情亦緊湊豐富。 學生很快便被其中的表演吸引。
        《秋江》講小尼姑為追上心愛的書生。在空無佈景的舞台上﹐跟梢公演出了由碼頭到江上的追舟戲。 讓觀眾看到落船/上岸/解纜/風浪行舟/划船轉彎等情景。 充分體現戲曲在虛擬動作處理的精要和演員互動配合的功夫。
        《擋馬》講楊家將的楊八姐潛入遼國。 遇上流落荒村賣酒維生的宋將焦光普。 焦欲盜八姐腰間令牌而入關返宋。 兩人誤會而格鬥一場。 戲中有跳躍翻騰的椅子功﹐觀眾輕易找到成家班七小福在武打片中的動作設計的影子。 此劇也盡顯戲曲中關於騎馬的程式功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