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

學籍表


644】《教育心語》20180907


        開學了。 學生或家長在學期初大多要填寫一份表格﹐向學校填報一些學生的資料。 這份或稱為《學籍表》的內容實有必要與時俱進﹐以適應社會變化和學校的需要。
        表格中必有的包括學生姓名出生日期和居住地址外﹐也包括了家長或家庭的資料。 其中蒐集的資料種類﹐宜按實際需要增刪﹐不能千古不變。
        例如幾十年前有一欄是籍貫。 如今孩子即使懂得填上廣東惠陽或湖南長沙之類﹐其實很可能根本從來都沒踏足過祖籍的家鄉。 鄉裡也沒有甚麼親戚聯繫。 即使校方知道其祖籍又如何?有何功能用途?所以這欄不要也罷。
        倒是或可增加一欄詢問學生或家長的國籍。 如今全球化的情況下﹐跨國婚姻和移民漸成常態:李宗偉可能是中韓混血兒﹑阮文淸可能是越南人﹑蔡浩明原來是新加坡人﹑王康與杜明則分別是澳洲籍華人與加籍尼泊爾人。知其家境國籍﹐有助家校溝通外﹑平日言談也亦可知所避忌或展其優長。
        據統計﹐過去卅年來﹐本港單親在學學生數目增加了十倍。 知悉學生家庭狀況﹐有助輔導學生和家校合作。 故不少學校在表格中加添了「詳列同住人的關係」一欄。 收回的資料多式多樣﹐例如:姨媽和表姐弟共七人;媽媽菲傭和小狗;三姑姐和祖父;社福機構的家舍;媽媽和外婆……這都算正常﹐有時則要向學生查詢才明白其中底蘊。
        由學籍表與學期中蒐集來的大量資訊﹐班主任是第一把關人﹐要花點時間細閱﹐甚至要與相關同事溝通﹐互相提點警覺。 留意其家長職業/住址﹑電郵或網絡社交群組﹑緊急聯絡人﹑醫療指示與敏感葯物列表等﹐均可見到很多重要訊息。 不能掉以輕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