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9日

網絡殺人

525   
n 教育心語 20160520


  資訊素養﹐包括不參與「網絡欺凌」。
  約十年前﹐新界區某中學有初中女學生自殺。 原因是她給校內同學在網上評選為全校「十大豬扒」之首。 對於一個十五歲的少女而言﹐得這個稱號的確難堪。 倘其學業成就欠佳﹑性格內向而不懂求助﹑家庭和友儕的支援不足﹐這個打擊真的足以摧毀其自尊而自殺。 而最可怕的是﹐不少同學在網上欺凌殺人時﹐笑容滿面。 同學們大概沒有意識到﹐每在鍵盤上按一下﹐就是朝這個同學踢一腳﹑踩一下﹑捅一刀。
  是以歐美日韓等地都有法規和政策﹐對網上欺凌「零容忍」。 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前年曾詳細介紹各國的法規和防範措施﹐並提出建議。 各校宜多向學生三令五申﹐提點警惕﹐莫以為「玩吓啫」而傷人甚至殺人而不自知。
  部份學生有時以「正義」「做好事」的心態﹐參與網上的「起底」行動。 這種「人肉搜查」式的暴露個人資料﹐且不說是否觸犯法規﹐對當事人的影響之大﹐實不容輕忽。
  教師的輔導工作﹐從來都不局限於校園內。 目下更要拓展到網上世界。 不能再埋首沙堆﹐當網上社會不存在。 誠然﹐這等「新」的教學知識技能和相關理論﹐教師在教育學院師範裡﹐多未接觸過﹐那就更需學校提供校本的在職培訓了。
  教師宜不時留意同學間的社交動態。 學生間的風言風語和情緒點滴﹐固然不需作杞人之憂﹐卻要有點警覺性。 最宜做好班級經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同儕間有良好的支援網絡﹐讓情緒得以宣泄和懂得尋找支援。


  
  
  

2016年5月12日

資訊素養.人人有責

524 n 教育心語  20160513


  資訊素養 Information Literacy 是知識型社會中必備的基礎生活技能。
  當資訊泛濫出現﹐資訊素養就成為這個年代的顯學。 上世紀末﹐在學校還有人認為這是電腦科教師的任務﹐因為其他教師接觸電腦較少﹐還未意識到何謂資訊泛濫。 如今手機已經人手一部﹐上網成為學生日常最重要的生活元素。 不論年紀或社經階層的衣食消費﹑社交娛樂﹑養生治病和功課學習都愈來愈倚賴網上資訊而行事﹐甚至政黨爭鬥角力與政治動員都充份利用網絡和電腦時﹐資訊素養便是每個教師都必需面對的教學內容了。
  多年在學校工作的經驗﹐覺得以下幾點基要的素養﹐是每個教師都要把握並宜據自己身邊的具體事例﹐好好與學生探討或交換意見。
  首先是知道網路資訊的特點 (優缺) 和影響。
  這包括上傳資料者或機構放資料上網的目的和動機﹐要有戒心和警覺性。
  其次要學習辨別資訊的真偽﹐至少要持批判性態度。 
  即是要學習查證和核實資訊來源與可靠性﹐也就是懂得並習慣參考其他資訊來源﹐細心對比異同﹐方好引用。 當然﹐養成習慣每次引用資料時標明出處﹐不只顯示其根據﹐更提醒讀者或自己:資料總有些不足﹑盲點和缺失。
  其三﹐要自律和自覺不參與散播情緒化言論和資料。 
  如今網上社交群組的缺陷之一是﹐將同聲同氣的朋友集中起來﹐容易自製成一個「回音室」﹐不斷收到自己喜歡聽到的意見。 情緒就更容易高漲﹐興奮地以為世界上都有同一看法。 不斷收發情緒化的言論和資料﹐漸漸便會迷失在虛擬的世界之中不自知。 
(下周再續
    
    
    

2016年5月5日

教孩子憎厭博物館

 523 n 教育心語 20160506


        博物館是學習的寶庫。 我們都希望青少年懂得善用﹑喜歡博物館﹐成為一個「博物館之友」。
  然而不少學生視博物館為畏途。 一提起去博物館便縐眉頭﹐苦起口面嚷著:可否不去?
  不是天生憎惡博物館﹐不是懶惰拒絕學習。 而因為他們多數在博物館裡有過沉悶和不愉快的經歷。 到底帶領青少年到博物館的師長做了甚麼﹐教得孩子們憎厭抗拒博物館?
  多年來在博物館「觀課」所得﹐大體是師長不懂得「教」﹐更有教師向學生示範:其實我也不喜歡來﹐我只是奉命帶隊而已。 你們學甚麼我不管﹐我只關心你們要乖乖的安全回校歸家。 所以我會坐或站在門口守著﹐不准你們離開;直到時間到了﹐收齊你們的「工作紙」﹐點名後上車……
  事實上﹐我見過有些老師將參觀學習工作﹐交付館方的導賞員便了事。 或把孩子關進展館後﹐便守在門口﹐ 自行玩手機或與同事們閒聊。 更理直氣壯地:「我也未見過這些展品(即是沒有備課)﹐也不懂這些內容(無知)﹐由得專業導賞員介紹不是更好嗎?」
  為甚麼老師不備課和無知會理直氣壯?
  也許仍有人認為離開了校園﹐便不是上課﹐不是學習。 參觀博物館是「多餘額外」的非教學負擔。  帶隊的首要任務只是「出入平安」。
  在博物館裡維持學生秩序和安全當然重要。 因此教師就得全程參與其中﹐陪伴學生一起學﹐一起問﹐一起討論探索。 學生感到學得有效有趣﹐便不會亂跑亂叫。 同時向學生示範:老師也投入想學﹐不懂的可禮貌地向導賞員專家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