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語20151120
不少教師未修讀過學校行政管理的相關理論或課程﹐便要擔任行政工作。 由於經歷的局限﹐思維範式仍多舊式工廠管理的框框。 亦有很多是憑經驗和觀察前輩如何做﹐便蕭規曹隨。
且不說創新﹐就是傳承也不易做好。
事實上﹐卅年來隨著工業轉型﹐知識型/服務型經濟興起﹐工商管理的理念也大異從前。 教育行政的理念和實踐經驗總結研究都有長足發展。 其中不少值得有志學校行政的同行留意。
有些教師管理非營利的服務機構﹐用的仍是管理工廠「計件工」的思維﹐從而容易跌入管理陷阱。
例如:有些教師期望能精確量化分工和有清晰工作範圍指引﹐消除分工中的灰色地帶﹐免得權責不明云。
然而﹐學校這種機構﹐即使分工再明確﹐灰色地帶是永遠存在的。因為學校是一個處理人的機構。學生的生命或生活﹐不可能明確分割成「學業是我管;操行是您管;服飾儀容外觀由她監督;價值情緒內心則歸他打理。」
何況社會日新月異﹐學校組織結構與時俱進﹐要不斷變易以適應新的需要。即使當初訂得如何精確「合理」﹐後來變動乃理所當然。即使同一工作﹐在不同的個人處事風格下﹐也會有不同的處理結果。所以如果沒有處理常變環境的心態準備﹐矛盾特別易生。
個人經驗:學校分工的灰色地帶可能是職能重疊﹐但更多是你推我讓﹐成了三不管地帶。不少學校的死症是:分工太精細;各人劃地為牢﹐割據山頭﹐傾向愈管愈少﹐不理他人瓦上霜;有分工﹑無合作﹐不像生活在一個機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