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7月17日

小河淌水

教育心語 20150710


  看了馮以浤老師新近出版的回憶錄《小河淌水》。知悉老師生活成長的故事外﹐也見到一個教育工作者在時代洪流中的作用和回應。其個人的生活小事﹐雖云是小河溪的涓滴﹐卻無疑是八十年來組成浩翰大潮中的一脈支流。在奔向大海的過程中﹐卻又實在地滋潤和影響了沿途身邊的人和物。從來都喜歡看名人傳記﹐因為其中有人情的微妙互動﹑也得以看到歷史大事與個人之間的必然和偶然關係﹐益信人生幻變的無常難料。
  書中記載了不少教育界的掌故﹐其中不乏內幕和趣事﹐值得細味。然而﹐使我感觸較深者﹐有以下兩點:
  一是馮老師這一輩在大學工作的「學者」﹐對社會和教育政策的參與甚多﹐與當前一些大學教授們專注於生產論文不同。現今的教授們甚至連本地中小學校園也少入﹐在課室視學的次數也稀﹐與前線教師血脈流通較少。個人總認為:教育學者的養料首先來自本土的校園﹐理念論文產品最終也要回到校園課堂去驗証﹐回饋學校的教學。
  二是馮老師強調課外活動首重「好玩」。在爭取提升課外活動的「地位」期間﹐不少朋友強調要將活動正規化﹑建制化﹑課程化。當然在華人社區裡﹐最有效的方法是考評化﹑計分化和數量化;只有進入成績表﹐跟大學入學收生標準掛鈎﹐才會受到重視。這就容易將課外活動異化﹐重點放在計算服務時數和獎牌﹑擔任主席幹事的數量等。馮老師一直強調好玩﹐學生在「隱蔽課程」中自會從中得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