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一課兩講

教育心語 20150327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多年來都舉辦「一課兩講」的課堂觀摩活動,國內也有稱這種觀摩活動為「同課異構」,也就是兩名教師各自教授兩班學生同一課題,課後互相討論彼此的教學特點,也會邀請行家、學者參與討論並給予意見。討論時不強調誰優誰劣,因為各校各班的學生質素基線不同,教法和效果當然有異。也實在不宜單憑一節課的表象,輕易判斷哪種教法的優缺。這活動的要旨,還是通過對比觀摩,學習彼此的長處,省思各種教法的適用性。
一課兩講,可以是校內兩師各上一課;亦可以是校際兩師各上一課,當然亦可國際間觀摩彼此的教學差異。我以往也曾在校內舉辦校內的「一課兩講」,邀請校內教師與國內來的特級教師各上中三級數學科一節課: 「三角函數的正切和應用」,效果良佳。
        課後,一般會先請兩名任課教師各自介紹課堂設計的理念、自評教學施行的實效,也談一下對方課節的情况和感想。然後兩地現場的觀課者和通過互聯網實時觀摩異地課堂的朋輩同行或學者,也給予一些意見和看法。
        本周二在港大通過互聯網觀了兩節課:廣州高中一的政治思想科和香港中四級通識科的同一課題:中國的綜合國力: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地觀摩的同行有十餘人。
        這種採用科技促進異地觀摩教學的方式,值得推廣。有關學校只需購置若干設備和申請註冊聯網,便可參與,毋須教師舟車勞頓,節省時間和交通開支。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教師開放的胸懷和求進的心態。
          


2015年3月19日

責駡的內容

教育心語 20150320

          責駡不是發泄;至少不能光是發泄。一流於發泄﹐就易過火﹑不顧後果﹑變成駡街(揚其醜事於公眾)﹑侮辱對方﹑使對方難堪﹑無地自容﹑生羞愧心﹑生忿恨心﹑甚至生報復心。
          孩子儘管有時會反叛甚至說些難聽的晦氣話,然而基本上還是很在意父母或老師怎麼看他的。在性格形成階段,自我意識正在建立,來自重要他人(師長)的評語很重要。 故師長要小心這種「無心之失」。
          一般來說﹐疾言厲色的作用﹐首在制止危險行為﹐希望靠大聲製造異常的反應和吸引注意力﹐使到孩子停止危險的行為或中斷產生的壞影響。 除此以外﹐大聲責駡一般多數起不了正面作用﹐甚至起負面作用。 例如:讓孩子覺得你想張揚他的錯誤缺點;而客觀上﹐大聲容易剌激情緒高漲而失控。
          大聲跟語氣嚴肅認真不同。
          可以要求孩子正面向著你﹐眼睛望著你﹐語氣凝重﹐面容肅穆﹑話速稍慢﹐身體姿勢坐得直甚至稍前傾﹐則不用大聲也得到隆重的果效。
          如上文所言,責駡關鍵在「責」﹐也就是要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所以要清楚說出其行為的長短期壞影響﹐如何影響到自己和他人。 所以責駡其實是說道理﹐是跟孩子分析事物的連鎖反應﹑相互影響﹑變化和發展。 這是一般孩子最弱的部份。 這些資料要組織好而非亂搭一通﹐要講功力或經驗。 年輕教師多聽資深前輩訓斥學生會有幫助。
         如果可能﹐宜跟孩子探討其錯誤行為是否另有更佳的表達方式。 也就是給予建設性意見。
        堅定的責駡之後﹐要有柔軟的語氣和後著﹐因為要維護關係嘛。

  

2015年3月14日

怎樣責罵學生

 教育心語20150314
    

責罵子女和學生是有其必要的。有些情况,老師父母不罵,顯不出你的關切和事態的嚴重性,這不利管教。但不是每位師長都能罵得好,特別是要罵得有效果,有感受有印象,以後不犯或少犯。
       罵之前,要先考慮如何收科。即要預見罵完之後是何種局面,怎樣才生責罵的效果。同文陳漢森老師曾為文論責罵學生之道,甚具啟發性。提到要有以下幾點要切戒:
       一忌上癮;二忌睇死;三忌評長遠一生不復之類;四忌翻舊帳(你以前曾經如何如何;上個月又如何如何,我都忍咗你好耐……之類);五忌離開主題,改罵另一樣東西(例如:本來要責罵學生不交功課,卻轉為「您態度唔好」「咁樣態度對老師咩?」之類)。
       罵,當然是疾言厲色。看一下罵字上面的兩隻大眼睛,庶幾近矣。然而責罵之精要,還是在「責」。要子女學生知道其責任;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責罵之難,往往是恨鐵不成鋼,又或心中有氣,愛深責切,因而過了火位。許多過分或不當的責罵脫口而出;可話說了出口,就收不回來了。
       師長對孩子說話所拿揑的分寸,是大學問。因為責罵時師長多夾有評語,這些評價往往都會入人心肺,成為孩子自我形象或人格的一部分。故責罵青少年真要謹慎。
       多年責罵學生的成敗經驗:一宜先問後評,多問少評。給機會讓其解釋。二莫將錯誤歸因於不可改易的因素如:先天條件、家庭背景、過去歷史。這些因素既然不可變,多談反成為不能改善的藉口。
        


鵝頸橋和銅鑼灣

教育心語 2015013


曾經為跑馬地區中小學設計認識社區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主要先讓學生在課室裡先掌握一些環境和歷史背景資料,再利用走出校園的機會,拿着(電子)地圖和工作紙(台灣稱作學習單)對照實地景物,留心觀察社區的土地利用特色、零售結構、社區設施和人流狀况等,從而認識這些現象的關係。
        不少在跑馬地工作或居住的師生都沒有留意區內有六個墳場。也不明瞭快活谷名稱的來源。黃泥涌的名字就說明這條河涌甚多黃泥,冲積成下游的跑馬地平原後,河道蜿蜒彎曲像鵝頸一樣向北流出維港。這段彎曲的河道經修整成寶靈頓運河便是鵝頸形狀的堅拿Canal,故街名只有堅拿道東和西,本來就沒有堅拿道,直到加建了公路天橋導入過海隧道,才有堅拿道。電車路橫過運河的橋,便是鵝頸橋。
        如今互聯網上有大量地圖和照片,可讓學生細心對比,從而知悉環境的變遷。這些圖像可以配合平板電腦以移動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養成觀察環境事物的習慣,加強市區變遷的認識。例如皇仁書院後面的浣紗街、旁邊的球場和門前的高士威道與維園,都有多種角度的圖片對照,可以知悉該區環境和海岸線的演變。
        教學成效的關鍵是教師的細緻設計,事前的導入活動和事後的跟進總結,缺一不可。
  有教師同行問,這種教學方式﹐似乎工程浩大,成本效益如何?
        且不說教案可以重複使用,備課的樂趣和由活動引起學生的興趣和促進師生的關係,收穫就難以量度。而經驗累積以後,駕輕就熟,事半功倍。個人的經驗:這投資值得!很值得!


  

2015年3月5日

學校的鄉土地理

教育心語 20150306
          

          上兩期介紹了培正和諸聖中學附近的街道名與其早期環境的關係。有讀者來函問及其他地區的狀况。其實各校環境和歷史不同,師生可以合作探索相關資料便可,特別是新界和舊區資料豐富,應有大收穫。新發展區或新填海區則要另闢蹊徑。
          德叔小時就讀於土瓜灣農圃道官小。近日與舊同窗回憶昔日生活見聞(如開山爆石、煤氣鼓附近山邊的玻璃工場等)並結合街名地名,都知悉更多城市發展和變遷狀况。近日因地鐵沙中線而發掘出宋元古井等,學生應該有興趣知多一點:
          土瓜灣的土瓜是什麼東西?成語「移船就磡」的磡是什麼地形?紅磡真的是紅色麼?馬頭圍∕角∕涌等馬頭其實是泊船的碼頭,其位置、歷史作用又如何?新山∕高山∕落山∕靠背壟∕下鄉∕上鄉∕石塘等街道名都跟地形有關。木廠∕炮仗∕船塢街與工業有關。北拱∕北帝∕譚公∕海心廟則與宗教和廟宇相關。宋王臺∕奧運和附近幾條以飛機型號為名的街道都印下了這個區域的舊日風光。
          全港各地的觀音、天后、譚公、洪聖爺、北帝、龍母等廟供奉的神明,都是關照漁民水陸平安的。廟宇位置說明了昔日的海岸線所在,可以追溯填海前的環境。
          填海的「新」區,因為是統一規劃開發,街道名多整體命名。土瓜灣區的祥瑞動物街是其中一例;包括:龍圖、鳳儀、鹿鳴、麟祥、鷹揚、鵬程、鴻運、蟬聯、燕安、駿發、鶴齡。
          師生家長和舊街坊可以一起整理網上資料及昔日生活故事點滴,以了解學校的鄉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