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語 2015013
曾經為跑馬地區中小學設計認識社區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主要先讓學生在課室裡先掌握一些環境和歷史背景資料,再利用走出校園的機會,拿着(電子)地圖和工作紙(台灣稱作學習單)對照實地景物,留心觀察社區的土地利用特色、零售結構、社區設施和人流狀况等,從而認識這些現象的關係。
不少在跑馬地工作或居住的師生都沒有留意區內有六個墳場。也不明瞭快活谷名稱的來源。黃泥涌的名字就說明這條河涌甚多黃泥,冲積成下游的跑馬地平原後,河道蜿蜒彎曲像鵝頸一樣向北流出維港。這段彎曲的河道經修整成寶靈頓運河便是鵝頸形狀的堅拿Canal,故街名只有堅拿道東和西,本來就沒有堅拿道,直到加建了公路天橋導入過海隧道,才有堅拿道。電車路橫過運河的橋,便是鵝頸橋。
如今互聯網上有大量地圖和照片,可讓學生細心對比,從而知悉環境的變遷。這些圖像可以配合平板電腦以移動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養成觀察環境事物的習慣,加強市區變遷的認識。例如皇仁書院後面的浣紗街、旁邊的球場和門前的高士威道與維園,都有多種角度的圖片對照,可以知悉該區環境和海岸線的演變。
教學成效的關鍵是教師的細緻設計,事前的導入活動和事後的跟進總結,缺一不可。
有教師同行問,這種教學方式﹐似乎工程浩大,成本效益如何?
且不說教案可以重複使用,備課的樂趣和由活動引起學生的興趣和促進師生的關係,收穫就難以量度。而經驗累積以後,駕輕就熟,事半功倍。個人的經驗:這投資值得!很值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