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油麻地步驚雲

教育心語 20130927

       網吧負責人指出﹐其常客之男女比例約九比一。 女生的喜好﹐與廿年或卅年前課餘社交活動相似﹐主要是交友閒話。 現今聊天多借網絡﹐卅年前用電話﹐四十前則以信函交筆友而已。
男生則喜歡電腦遊戲。 受歡迎的電腦遊戲﹐廿年來不出以下幾類:足球﹑賽車﹑擊殺互攻﹑歷險奪寶等。 電腦遊戲吸引青少年﹐原因多項。 以足球為例﹐同伴可以選擇世界級名將C朗拿度或美斯﹐對手是皇馬曼聯國米任擇。 賽車遊戲固然可以在巴西賽場血拼﹐亦可在灣仔中環馳騁。
遊戲動作影象迫真﹐音效色彩高清。 就以最近發佈的「暗影之王2」為例﹐是西班牙與日本國際團隊制作﹐並以多種文字﹑X-box/PS版本全球同步發行。 首發式安排在美國動漫展﹐展場有真人現場造型演譯;並設網上試玩版﹐推廣手法與大型影片無異﹐包括製作秘辛( the making of)等。
曾探訪設於工廠大廈的電腦遊戲設計公司﹐他們精心計算其遊戲的各項設計與果效。 並於製作期間﹐聘請十多個青少年試打﹐依他們提出的建議修訂後﹐方會正式推出市場。 其老闆坦言﹐投資龐大﹐不能有失﹐否則血本無歸。 故知市面的電腦遊戲﹐均是各類專業菁英千錘百煉的心血成果﹐不但畫面精美﹐想象豐富﹐更針對玩家的心理和需要而設計﹐難怪可以吸引玩家沉迷其中。

重要的是﹐遊戲中﹐玩家可以有個新的身份:可以是三國名將馬超﹐或是六塊腹肌的油麻地步驚雲﹑腳法瀟灑的慈雲山美斯﹐其起點與名校高材生平起平坐﹐地位甚或過之。

2013年9月19日

論政的知識基礎

教育心語 20130920

教育政策﹐關乎千家萬戶的生活和期盼﹑關乎社經人力資源的質素和供應﹑更牽涉到大量長期資源投放。持分者極多。 而教育系統的輸入和過程變數繁雜﹐不能或不易控制﹐產出(即學生的質素)不易保証。
大家都關心教育﹐不時對各項教育政策多所評斷﹐然而對這些政策的來龍去脈所知不多不全。 評論前﹐特別是專業的傳媒工作者﹐不妨多查究一下各政策的沿革背景:當年諮詢和決策時﹐各類持分者的理據何在?當年贊成的是甚麼人﹐今天他們又怎麼說?例如:
1.     將升中學生按小五六成績分為五組﹐為何十一年前﹐改變為三組?這不是擴大校內的學習差異麼?
2.     小五六的男生生理上較女生遲熟。成績普遍不及女生。 卻要男女生共排一隊升中是否公平?
3.     以往將社會上「不適應主流文法中學」課程的學生﹐入讀職業先修學校﹐為何會取消「職先」?
4.     甚麼人最堅持(或反對)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融入主流學校?
5.     為何要將中學大學的學制由五二三改為三三四?
6.     通識科是如何出現的?當年的設想與今天有何差異?為甚麼?今天的批評論點﹐當年有否考慮和回應?
7.     為何會出現直資學校?當年有否考慮過會擴大貧富懸殊?
8.     幼稚園學券制如何產生。 為何不適用於中小學?或為何不將幼稚園轉為資助學校?
9.     TSA有甚麼功能?有人要求取消﹐表示了甚麼?有何影響?
10.  學校外評行之十餘年﹐當年是如何產生?今天有人要求取消﹐意味著甚麼?

政策沿革的知識﹐是理性討論的基礎。 評論教育政策的﹐無論是教師﹑傳媒界或意見領袖﹐都宜做點功課﹐方不致誤導或被誤導。

2013年9月12日

參與 專業團體

教育心語 20130913

如果重新入行,我會堅持再做的,是參與教育專業團體的運作。
有心的教師工作繁重勞累,容易淹沒於枱頭的文山簿海,傾注全副精力於明天的課堂、後天要交的試卷之類。但努力低頭拉車之餘,還要抬頭看路。
卅年前參與了「課外活動主任協會」的創建和運作以來,交了不少良師益友。更因要處理全港同工的專業發展事務,參與了幾個較完整的調查和分析、出版了數十期的通訊、協同編輯了幾本書。因而瞭解同業工作的多樣性,便會更慎重地考量各類學校的脈絡實况,不輕易妄下結論。又因要與各階層接觸交流,學會體諒照顧各持分者的觀點和想法,決策時要有理有利有節,更關顧大局。
由於要推動行內的專業成長,跟同業主辦了多個進修課程。不時要主持講座和作點經驗分享,甚至負責教幾節課。因為聽眾都是業內行家撥冗而來,當然要言之有物,推陳出新,那就要多看書學習備課,方能過關。此舉莫說利人,肯定利己。
因着人脈網絡擴大,通過非教育界的朋友轉介,曾擔任一些跨界別的工作。個人而言,曾參與了廉署、政務署、演藝發展局、漁農自然護理署、康文署和大量民間社福機構的義務工作,因而有機會認識各行業的專家翹楚,眼界大開。工作之餘,能與行內外的諸色人等,廣結善緣,固有利於建立事業的網絡,更重要的是,與高人共事,學會謙卑慎言,學會靜默觀察,體會紅花綠葉的關係。得聆高人談話,學其思慮框架、鋪排技巧、故事和金句的穿插。這等經驗,千金難買。

2013年9月6日

假如我重新入行

教育心語 2013

 有學校要我跟教師同工談一下「假如我重新入行」這課題。我欣然受命。作為接近退休的老兵,趁機作點省思,跟仍在行裡打拚的同事們打打氣,談一下撞板心得,分享三兩項宜忌,也許可讓後來者無需重蹈覆轍。
 幾十年來行走大中小特學校五百餘間,所見所聞的故事和自己的經歷,無論其成或敗、悲或喜,大概可寫幾十萬字。在三小時的講座中,只能壓縮為三六九點,刺激同工思考。
 先談三點自覺做得尚可,如果我重新入行,仍會堅持再做。一是關注並適應整個社會和教育大勢的發展、明瞭並掌握教育政策的來龍去脈。二要參與教育相關專業團體的運作,拓闊視野心胸,增加對行業的瞭解。三是花心力細緻備課,上好堂,提升學生的潛能和成績。以上三點互有關聯,不能截然分割來談。
 第三點似乎理所當然,是教師應有之義。但事實上,行內大樹的確有枯枝,有人以炒股營商為主業,視教學為兼職,尸位素餐;或精力花在營私結黨,冷言冷語破壞團結。也有不諳世情急變,仍以卅年前入行時的模式教學;自設低標準,講了當作教了,教了當學生學了;學生學不到是學生的事,自覺與己無關,置身事外。有些人則有心無力,追不上社經文化和學生特性的轉變,每日嗟嘆世風日下之餘,卻無改教法,成為等落堂、等放學、等退休的三等教師。

 參與專業團體,與同行高手切磋,便知天外有天,不致夜郎自大,敝帚自珍,興見賢思齊之心,借他山之石以自勵,方能上好課幫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