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8日

學生手冊

教育心語 20130426

        不少學校每年的訓輔品德教育工作大綱﹐大致是按時進行品德周﹑禮貌周﹑秩序周﹑守時周或服務周之類;有些學校則辦有感恩月﹑愛校月﹑清潔月等﹐期間各科組配合辦些活動如壁報比賽﹑口號比賽﹑舊曲新詞比賽等﹑計分設獎﹐以倡導個別品德項目﹐雷厲風行一個時段﹐以醒精神﹐以增印象。
負責教師都明白:學生在活動期間﹐該項表現的確有所改善﹐主題活動過後又漸漸故態復萌。翌年又再重複舉辦﹐年復年如是。
然而﹐學生的品德行為﹐其實是生活習慣的表現。主要由平日生活長期所形塑﹐由周遭環境與人際互動所陶造。作為宣傳起動或鼓勵提點﹐以上的短期活動都可以辦﹐卻非長久之計。
孩童品德行為的規範標準﹐實由平日潛移默化養成。就如每天早上刷牙洗臉﹐見人要招呼早晨午安﹑按性別入廁所之類。這些生活常規﹐不會無端發生﹐而是由若干具體的指引規範而達成。就如學生每天在校排隊﹐要有具體指引才會高效整齊;每天放學前要寫好家課冊﹐翌日方有機會交齊功課。再三斥責喝駡要「排好隊」﹐總不及各生排隊時唸著口訣:「腳踏白線﹐手放兩旁﹐眼望老師」;寫家課冊後﹐需由同學互相檢查方保証「寫家課」不致淪為口號。這些雖是「小事」﹐卻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規範著孩子的行為﹐日久便養成習慣。
學生手冊不單是校規全書﹑獎懲規定和家課記錄﹐更應是學生的生活指南﹐行事曆和通勝:提醒學生作息宜忌和省思事項。是培養良好品德行為的工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