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7日

大鄉里入城

教育心語2010826
 

時維2004年深秋。
為了增加學生見聞,教師安排了中四級修讀旅遊科的學生去參觀郵輪。地點是尖沙嘴海運大廈。學校在馬鞍山,十數個中四學生站在校門口,徬徨地商議思索著怎樣去海運大廈。當年馬鞍山鐵路未通車,由馬鞍山到海運大廈要轉車三四回。德叔便拿了紙筆寫下交通轉乘資料,送她們上路。
我奇怪她們平時沒有「入城」麼?學生回答:我們也有入城,但極少到中環尖沙嘴或銅鑼灣。「入城」也者,就是去沙田新城市廣場。
每年暑假,不少中產家庭背景的學生都會遊學美加英國,經濟一點也到澳紐一行,沾點洋水。但新界偏遠地區的弱勢學生,家庭經濟拮据,莫說到澳洲,就是到澳門也成問題,教師們只好組織他們到西貢大澳門或船灣大美督、到中環看IFC、到灣仔會展看金紫荊,一開眼界。
從來都知道學生的社經地位影響學習深遠。惟到馬鞍山當教師,才深明其中差異超乎想像。如果學校教育有促進社會階級平等發展的作用,則每到暑假,學生各自由家庭照顧,其差距或不平等又會再擴大。加上平日生活圈子不同,家長文化資本和家常閒話內容迥異;這種差異累積十八年後,到孩子中學畢業時,其間差距以千里計。跨代貧窮就難以避免。
有人爭議:用關愛基金支持學生到國內旅遊是否必要。平情而論,各種扶貧方法也未必可以根本性地改變社會階級境況和矛盾,但資助遊學,卻不失為先易後難的治標之法。
止痛丸只能暫時止痛,而非根治病源。 但頭痛時﹐難道就連止痛丸也不配服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