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6日

不明白為何不明白

教育心語  20110325

  近年時興「共同備課」。 旨在讓老師們多交流教學心得﹑集思廣益﹐相互促進協作﹐以期課堂更有效有趣。 然而﹐或因習慣文化未成﹐更因缺乏專業引領﹐以致不少共同備課的操作﹐倘未流於虛應故事﹐也多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多數學校教師間協作從來都少﹐單打獨鬥而自掃門前雪者多。 能做到分工備課後﹐願意交流講義筆記﹑分享作業教材和測驗卷﹐已算有點成效。 本港教師日常實際操作中﹐鮮有共同深入探索具體的教學方法﹐此與國內普遍的校內外教研活動﹐相差甚遠。
  即使教師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如何將豐富材料傳授﹑讓學生容易接收﹐已經是大學問;何況現今要將「能力」這等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傳輸﹐更是新的挑戰和難題。 共同備課﹐實有需要。
  備課先備人。 也就是先要瞭解學生的特點:其前備知識與優點﹑學習風格和習慣﹑甚至學習的環境和情緒﹑常犯的錯誤﹐才能夠作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換言之﹐就是先要有學生的「學案」﹐才可以設計教師的「教案」。
  本地教師多是香港教育系統中的成功者﹐起碼是擅長或適應這個「教育系統」遊戲規則的人。 思維和學習方式與當今普及教育下的眾生不同﹐特別是與一般中下游的學生有異。 是以不少教師常嘆:「我自問都努力地解得很清楚﹐就是不明白學生為何不明白。」其中主因﹐大概就是沒有學生的「學案」。以致師生話不投機﹐接不上口﹐通不了電。 於是講人自講﹐學生茫然。
  行家有云:學生不用教師教的方法學﹐教師就用學生學的方法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