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語 20110325
近年時興「共同備課」。 旨在讓老師們多交流教學心得﹑集思廣益﹐相互促進協作﹐以期課堂更有效有趣。 然而﹐或因習慣文化未成﹐更因缺乏專業引領﹐以致不少共同備課的操作﹐倘未流於虛應故事﹐也多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多數學校教師間協作從來都少﹐單打獨鬥而自掃門前雪者多。 能做到分工備課後﹐願意交流講義筆記﹑分享作業教材和測驗卷﹐已算有點成效。 本港教師日常實際操作中﹐鮮有共同深入探索具體的教學方法﹐此與國內普遍的校內外教研活動﹐相差甚遠。
即使教師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如何將豐富材料傳授﹑讓學生容易接收﹐已經是大學問;何況現今要將「能力」這等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傳輸﹐更是新的挑戰和難題。 共同備課﹐實有需要。
備課先備人。 也就是先要瞭解學生的特點:其前備知識與優點﹑學習風格和習慣﹑甚至學習的環境和情緒﹑常犯的錯誤﹐才能夠作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換言之﹐就是先要有學生的「學案」﹐才可以設計教師的「教案」。
本地教師多是香港教育系統中的成功者﹐起碼是擅長或適應這個「教育系統」遊戲規則的人。 思維和學習方式與當今普及教育下的眾生不同﹐特別是與一般中下游的學生有異。 是以不少教師常嘆:「我自問都努力地解得很清楚﹐就是不明白學生為何不明白。」其中主因﹐大概就是沒有學生的「學案」。以致師生話不投機﹐接不上口﹐通不了電。 於是講人自講﹐學生茫然。
行家有云:學生不用教師教的方法學﹐教師就用學生學的方法教。
2011年3月19日
鯁魚骨
教育心語 20110318
先前日本電視新聞:孩子抱怨學校供應的營養午餐裡,出現夾帶了魚骨的魚。母親遂向學校抗議:「學校應該保護孩子的安全,怎麼可以讓帶魚骨的魚出現在午餐中?如果魚刺鯁到喉嚨怎麼辦?學生若有什麼萬一,學校能負起責任麼?」
日本高幡山金剛寺住持川澄祐勝認為事態嚴重﹐為此撰文慨嘆:家長無理取鬧﹐理應被批評。 而學校竟然不懂回應﹐也教人驚奇。 看來日本學校在怪獸家長長期威脅下已經進退失據。
川澄𧙗勝指:日本人是個海洋民族。魚類是主要食材。 因此世世代代都會教導孩子,自己要用手小心地取下咬不碎的骨頭,或可能刺傷喉嚨的小刺。這是民族的基本生存技能。 孩子自己挑去魚骨吃魚,在日本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教導孩子挑去魚骨再吃,是家庭教育;也可以是學校午餐的教育目的之一。
父母愛子女之心切﹐人皆理解。 為幼兒挑去魚骨也是人之常情﹐但子女到了小學階段﹐教導子女小心去骨而不致骨哽在喉﹐更是人生一項重要生活技能﹐家長責無旁貸。 學校也應據理力爭。
日本有「獅推子入崖」的寓言:相傳獅子生下小獅後的第三天,會將孩子推進千丈深谷,唯有自己爬上來的小獅,牠才會將之撫育長大。我猜想現實中﹐獅子大概不會真的把幼子推落山崖,此僅亟言必須經過嚴格的教養才能成長得好而已。
現今當父母的﹐不必以「虎媽」為尚﹐也無須倚仗棒下才出孝子。 但讓孩子經風瀝雨﹐學會照顧自己﹐才是長遠愛惜子女之道。
先前日本電視新聞:孩子抱怨學校供應的營養午餐裡,出現夾帶了魚骨的魚。母親遂向學校抗議:「學校應該保護孩子的安全,怎麼可以讓帶魚骨的魚出現在午餐中?如果魚刺鯁到喉嚨怎麼辦?學生若有什麼萬一,學校能負起責任麼?」
日本高幡山金剛寺住持川澄祐勝認為事態嚴重﹐為此撰文慨嘆:家長無理取鬧﹐理應被批評。 而學校竟然不懂回應﹐也教人驚奇。 看來日本學校在怪獸家長長期威脅下已經進退失據。
川澄𧙗勝指:日本人是個海洋民族。魚類是主要食材。 因此世世代代都會教導孩子,自己要用手小心地取下咬不碎的骨頭,或可能刺傷喉嚨的小刺。這是民族的基本生存技能。 孩子自己挑去魚骨吃魚,在日本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教導孩子挑去魚骨再吃,是家庭教育;也可以是學校午餐的教育目的之一。
父母愛子女之心切﹐人皆理解。 為幼兒挑去魚骨也是人之常情﹐但子女到了小學階段﹐教導子女小心去骨而不致骨哽在喉﹐更是人生一項重要生活技能﹐家長責無旁貸。 學校也應據理力爭。
日本有「獅推子入崖」的寓言:相傳獅子生下小獅後的第三天,會將孩子推進千丈深谷,唯有自己爬上來的小獅,牠才會將之撫育長大。我猜想現實中﹐獅子大概不會真的把幼子推落山崖,此僅亟言必須經過嚴格的教養才能成長得好而已。
現今當父母的﹐不必以「虎媽」為尚﹐也無須倚仗棒下才出孝子。 但讓孩子經風瀝雨﹐學會照顧自己﹐才是長遠愛惜子女之道。
2011年3月11日
課程地圖
教育心語 2011.03.11
香港的課程常有螺旋式結構。即同一課題,會於各學習階段中反覆出現,而內容和要求不斷提升。教師有了課程全局的地圖,方能選好教學重點。
中三中史課堂所見:教師展示了孫中山﹑黃興﹑陸皓東﹑Dr. James Cantlie,黃花崗等照片。而學生們也不用老師提問,已經認出各人的名字和地方。原來學生們早在小三小四常識科裡,已經學過辛亥革命的歷史。甚麼武昌起義﹑雙十節﹑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等,都似乎了然於胸。
這位富經驗的資深老師,連忙稱這些相片僅是讓大家回憶事實而已,今天要深入討論辛亥革命的其他議題:改革中國人的生活和命運,真的要革命嗎?一定要武裝起義嗎?不流血可以嗎?倘若宮廷政變,刺殺若干關鍵人物(如慈禧太后之類),那就不一定要犧牲這麼多生命麼?當時改革派有其他選擇嗎?中三學生當然沒法回應這類問題,教師便娓娓道出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和清廷的態度﹑國內社經形勢等。這一課讓學生學得比小學時深刻得多:不光是認知人物故事和推翻帝制的概念,而是更具體地知悉革命的社經背景和必然性。
觀完這一課後,進入中六級的課堂,教的也是辛亥革命!由於學生經過會考,大致都掌握了相關史實,所以教師單刀直入:孫中山臨終時指「革命尚未成功」,那麼革命怎樣才算成功?當時外國人(如日英美等)的態度和國際形勢如何?孫中山或革命黨是否借助外國勢力推翻滿清?課堂還探索華僑和香港所起的作用等。
可見明瞭課程的地圖,方會使學習層遞漸進而不致重複沉悶。
香港的課程常有螺旋式結構。即同一課題,會於各學習階段中反覆出現,而內容和要求不斷提升。教師有了課程全局的地圖,方能選好教學重點。
中三中史課堂所見:教師展示了孫中山﹑黃興﹑陸皓東﹑Dr. James Cantlie,黃花崗等照片。而學生們也不用老師提問,已經認出各人的名字和地方。原來學生們早在小三小四常識科裡,已經學過辛亥革命的歷史。甚麼武昌起義﹑雙十節﹑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等,都似乎了然於胸。
這位富經驗的資深老師,連忙稱這些相片僅是讓大家回憶事實而已,今天要深入討論辛亥革命的其他議題:改革中國人的生活和命運,真的要革命嗎?一定要武裝起義嗎?不流血可以嗎?倘若宮廷政變,刺殺若干關鍵人物(如慈禧太后之類),那就不一定要犧牲這麼多生命麼?當時改革派有其他選擇嗎?中三學生當然沒法回應這類問題,教師便娓娓道出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和清廷的態度﹑國內社經形勢等。這一課讓學生學得比小學時深刻得多:不光是認知人物故事和推翻帝制的概念,而是更具體地知悉革命的社經背景和必然性。
觀完這一課後,進入中六級的課堂,教的也是辛亥革命!由於學生經過會考,大致都掌握了相關史實,所以教師單刀直入:孫中山臨終時指「革命尚未成功」,那麼革命怎樣才算成功?當時外國人(如日英美等)的態度和國際形勢如何?孫中山或革命黨是否借助外國勢力推翻滿清?課堂還探索華僑和香港所起的作用等。
可見明瞭課程的地圖,方會使學習層遞漸進而不致重複沉悶。
2011年3月7日
局外行家
教育心語 20110304
對於出席國內教育研討會﹐一向少抱期望。 因為發表的論文和意見﹐多水份﹐少實料。 不少更是應酬的急就章﹐再不就是套話連篇﹐高大空地講應該如何如何﹐而少有實質的研究成果。 然而﹐沙裡淘金﹐間中也一些有精句金句或堪發人深省的見解。 所以﹐年中還是會珍惜出席的機會﹐探問最新脈搏。
去年在華南師範大學參加一個國際教育研討會。 會上聽到一位國內的教授提出值得省思的說話﹐大致上是:「各位前線的校長﹐以後還是少講應該怎樣做﹐而多介紹你做了甚麼!哪些有效﹐哪些無效!大學的學者們﹐以後多到教育前線觀察正在發生甚麼事﹐總結出有效無效的原因。」此話的確是針對教育界時弊的金玉之聲。
大學教育學院與前線教學本是唇齒相依。 前線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智慧﹐是大學學者研究的活水之源。 前線教師再好的經驗智慧也要騰出空間和時間﹐才可以梳理總結出其中的所以然來。 但前線教師實在太忙﹐甚至也許缺乏足夠的培訓去系統化地整理珍貴的資料和實踐的正反經驗。 大學與學校合作﹐雙劍合𤩹,方是正路﹐也是出路。
教改多年﹐實在需要將課堂裡雜亂隨機的經驗梳理﹐去蕪存菁﹐反饋前線教學﹐指導實踐。 更需要前線的經驗專家作某種形式的抽離﹐退後一步﹐並有足夠空間和資源﹐作好這項重要的「知識管理」工作。 教師也實在要這類「局外行家」點撥﹐以內行人的語言和心態提意見﹐方可以將教改的良好願望和理念落實。
對於出席國內教育研討會﹐一向少抱期望。 因為發表的論文和意見﹐多水份﹐少實料。 不少更是應酬的急就章﹐再不就是套話連篇﹐高大空地講應該如何如何﹐而少有實質的研究成果。 然而﹐沙裡淘金﹐間中也一些有精句金句或堪發人深省的見解。 所以﹐年中還是會珍惜出席的機會﹐探問最新脈搏。
去年在華南師範大學參加一個國際教育研討會。 會上聽到一位國內的教授提出值得省思的說話﹐大致上是:「各位前線的校長﹐以後還是少講應該怎樣做﹐而多介紹你做了甚麼!哪些有效﹐哪些無效!大學的學者們﹐以後多到教育前線觀察正在發生甚麼事﹐總結出有效無效的原因。」此話的確是針對教育界時弊的金玉之聲。
大學教育學院與前線教學本是唇齒相依。 前線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智慧﹐是大學學者研究的活水之源。 前線教師再好的經驗智慧也要騰出空間和時間﹐才可以梳理總結出其中的所以然來。 但前線教師實在太忙﹐甚至也許缺乏足夠的培訓去系統化地整理珍貴的資料和實踐的正反經驗。 大學與學校合作﹐雙劍合𤩹,方是正路﹐也是出路。
教改多年﹐實在需要將課堂裡雜亂隨機的經驗梳理﹐去蕪存菁﹐反饋前線教學﹐指導實踐。 更需要前線的經驗專家作某種形式的抽離﹐退後一步﹐並有足夠空間和資源﹐作好這項重要的「知識管理」工作。 教師也實在要這類「局外行家」點撥﹐以內行人的語言和心態提意見﹐方可以將教改的良好願望和理念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