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

睇大戲

832 nnn  20220422

 

      小時候睇大戲(粵劇)多是掹衫尾入場﹐不用花錢。故看了不少免費大戲。有時趁轉場落幕也入場站著看半場﹐稱為「打戲釘」。戲文內容大都忘了﹐只記得若干片段印象深刻。

      記得在利舞台看仙鳯鳴演《帝女花》。《庵遇》時﹐公主駙馬在庵外相遇﹐後來二人入庵﹐邊行邊唱﹐只見二人雖然前行﹐卻一直仍在台中沒有移動﹐後面的佈景卻由室外山村轉為室內庵堂。媽媽解說這是因為舞台在旋轉。此乃利舞台特有的機關。

      後來在油麻地佐治五世公園戲棚看任白演《再世紅梅記》。開場前晚飯時大人便互相提醒﹐必須準時!「白雪仙不是新馬仔要上足電才埋位﹐她們不會遲開場」。果然時辰一到﹐便響起學校上課的連續鈴聲近半分鐘。鐘聲剛落﹐鑼鼓即響。當年再世紅梅記說甚麼故事都不知曉﹐只記得佈景美觀認真。雖然是竹搭的戲棚﹐卻仍設置機關﹐可使女鬼無端出現﹐看得我甚為興奮。

      當年在戲棚演出時﹐旁邊有人賣玩具木刀木劍﹐又叫賣甘蔗小食。觀眾邊看戲﹐邊咬蔗。是以散場時﹐遍地盡是蔗渣。後來演出時叫賣禁了﹐聽大人說﹐好像也始於仙鳯鳴。

      廣東除大戲(粵劇)外﹐當年潮劇也流行。每年七月乞巧節後盂蘭勝會便搭棚演出潮劇的神功戲。因不懂潮州話﹐雖然免費,但多數過門不入。但在普慶戲院看過要購票入場一場盛會。那是內地潮劇名角姚璇秋演《陳三五娘》。印象最深的:一是有幕後齊聲和唱:二是佈景迫真﹐台上竟有潺潺流水﹐風過飛花﹐幾可亂真。我當時走到台前細看個究竟﹐被大人追回坐定定。方知舞台有如此可能。

 

2022年4月17日

送你一朵玫瑰花

831  nnn  20220415

 

       行經美術室﹐見到老師正在教同學做玫瑰花。各人所用物料不同。有人用絲綢﹐也有用絨布﹐縐紙﹑絨紙﹑厨房用的吸水紙﹑甚至有用粉紅色廁紙的。花裝在鐵線上﹐配上綠葉﹐真的好看﹐有些且幾可亂真。

       美術老師告訴我﹐每人都都做一朵玫瑰花﹐準備留在派成績表當天送給家長。我真沒想到美術老師有此心思﹐連聲叫好多謝﹐並深為感動。

我們這學校收取的學生﹐其學業根基﹑實力﹑學習習慣和家庭社經地位都屬底層。教學上遇到多重困難﹐其中之一是家庭支援極少。不少更是文化資源薄弱的單親家長;整天辛勞為口奔馳﹐少有知識和空間關注學生學業和成長。甚至連每學期一次到校跟班主任傾談並取成績表也常缺席。

我們認為要教好這類學生﹐跟家長詳談交流其子女的學習和生活極為重要。為此﹐我們將派成績表視作大事﹐定在周六和周日﹐上下午任擇﹐而且約定時間﹐保証每位家長都有卅分鐘跟班主任面談。更在家長等候期間﹐讓其觀看子女的作業和課外學習的成果。

美術老師讓每位學生都做一朵玫瑰花﹐在派成績表當下﹐親手送給家長。老實說﹐這等「老土﹑肉麻」的行為﹐青少年(特別是男孩子)﹐怎會想到或做得出!在班主任導演引帶之下﹐配上幾句感恩的說話﹐接過玫瑰的媽媽大都眼眶濕潤了。

常說推行校政宜「全校參與」Whole School Approach。美術老師這個課程設計和安排﹐結合派成績表﹐協助家校親師連繫﹑促進親子關係﹐配合學校的班級經營大策略﹐不就是上佳的例子嗎。

視藝科和訓輔等非正規課程的設計﹐尤重教師的主動和積極性。信焉。

2022年4月10日

澳門.P井

830  n  20220408 

 

 830 澳門.P

德叔  20220415

 

 

最近在澳門聖若瑟大學上課﹐講及用好學生身邊事物作為教學素材﹐認識自已生活的社區。其中舉了澳門供水的故事為例。

澳門地勢低平﹐無崇山峻嶺。缺少大江河﹐只有小溪/水坑﹐又沒有集水區收集天然水源。是以在1935年有自來水供應以前﹐全靠井泉的地下水。

一般市民甚至旅客都知道新口岸碼頭附近松山山麓有個「大水塘」。周圍都沒有集水區﹐水源何來?其實它庫存有限﹐主要功能只是個儲水中轉水池。現今澳門食用水 98% 購自中山珠海的西江分流。

港澳市區內現存的水井﹐為免生墜落危險和污染﹐多已經封存。這一代青少年學生可能連「水井」也未見過了。所以課上提出讓學生認識「水井」這事物。學生如果不識「井」是甚麼﹐就難以明白油井﹑天井﹑沙井﹑坎兒井﹑井底蛙﹑坐井觀天﹑亞婆井前地…等。

曾經在澳門博物館中知悉原來早期澳門政府有規定﹐家中有水井的﹐都要在門前釘個木牌﹐上面標明《P.井》。P, 是葡文 Poco字首﹐意思是水井。原來這是關乎民眾安全的消防設施。古時城中救火要靠井水﹐故知道哪處有井非常重要。

我在澳門逛街時﹐在街上不少大宅門口仍見有此標識。例如水坑尾高可寧故居﹑國父紀念館門口就有。原來不少土生土長的澳門教師都不知有此事物。

由此想起﹐因時勢轉變﹐不少事物已經湮沒消失﹐今天青少年都不懂得了。例如:斗零硬幣﹑秤砣和稱﹑一仙/一元紙幣﹑木蝨/床板和洗太平地﹑乞巧節拜七姐﹑廟中供奉金花娘娘﹒籠屋和一家八口一張床﹑盂蘭節燒街衣撒錢等。

這不是懷舊﹐而是讓青年人認識昔日生活實況。

 澳門國父紀念館門前 P 井標記









2022年4月3日

地球是個球體

829  nnn  20220325

 

    天空為甚麼有時是藍色﹐有時卻是灰白色呢?

    海水為何有時藍色﹐有時卻墨綠或灰黑的?然而掬起一手海水卻又是無色透明呢?

    以上的答案﹐關乎大氣﹑雲霧與海水的物理性質﹑光的折射/散射等複雜原理。對六歲的小學生或18歲的高中文科生或理科生﹐解說答案都不一樣。其實她們所需要的答案也真的不同。

    又例如:地球是甚麼形狀呢?以下說法都可以是對的﹐但都不完整﹐不精確。但該精準到哪個水平才合適呢?地球是圓形?是橢圓形?是橢圓球體?這橢球體的南北直徑長還是東西直徑長?再精確一點﹐原來地球最「肥胖」的周長不在赤道﹐而是在赤道稍南一點。而地球「底部」的南極是稍為扁凹的。所以有人說地球像個梨子。地球表面也不是光滑而有山脈平原陸架海溝﹐則根本就是個凹凸不平的非正橢圓球體。對中小學生來說﹐再精準又是否需要呢?對大多數人來說﹐簡單一點:地球是個球體。

      同理﹐敦煌學﹑紅樓夢﹑良渚文明﹑俄烏戰爭﹑以巴兩千年的恩怨情仇等背景和內容都錯綜複雜﹐非三言兩語能講得清楚。有心解說讓聽者明瞭﹐解說之前先要弄清楚提問者是甚麼人﹐她需要哪種水平的答案。她們為甚麼會問這個問題?

      中小學教師和博物館導賞員都是科普工作者。其解說詞章﹐不只關乎講解者所掌握的資料﹐更要考慮對象的先備知識和她們的需要。要講得動聽﹐不只是講話技巧﹐更要懂得因人而異而選擇素材﹐臨場應變﹐決定講解的深度和廣度。

      有時受自己水平所限﹐又或對方先備知識不足﹐則可表明自己也不懂;或提些問題﹐保持學員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