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9日

學校圖書館

 

776    n  20210326

 

         五十年前﹐有人說評價大學的指標之一是其圖書館藏書是否豐富。因為當年圖書是知識的主要載體﹐藏書豐富多元﹐能為學生教師求知學習提供途徑和方便﹐當然非常重要。

         如今進入了互聯網年代﹐資訊爆炸﹐海量的電子媒體和資訊載體遠超紙本書籍而轉為電子媒介﹐包括計算機(電腦)甚至雲端記憶體。換言之﹐知識和資訊不一定存在本地而廣及全球。故圖書館的功能有大改變。近年各大學的圖書館已經轉型﹐在硬件上增添了各種網絡新基建和終端設備以適應學習的新常態。須知五百師生拿著電腦和手機進入圖書館﹐便至少有一千部裝置同時共用一個Wifi系統。

         各大學圖書館建築不少亦向著學習資源中心/ 資訊共享樞紐Learning Commons/ Information hub 方向轉型﹐設立了各類型的大中小型間隔﹐方便師生在學習中心裡交流互動。於是連相關的圖書館傳統守則也有了變化。例如昔圖書館中當眼處常有大型標語【肅靜】可能只見於安靜區Quiet Zone, 而館中新增了一些所謂噪音區Noisy Area. 除了傳統的小型自修空間Self study Cells外﹐還多了大量容許輕聲細語傾談的小組討論區。更多了容許坐臥休閑的沙發之類﹐在館內甚至容許不影響他人的飲食活動。

         然而﹐面對現時學習型態改變﹐中小學裡的圖書館應如何改變呢?當學童仍未建立閱讀習慣﹐仍未認識紙本書籍的使用﹐學校和老師對校內圖書館的功能和設備有何想法呢?有哪些必須的改革或必須保留的元素呢?

         這課題不單是圖書館主任的工作和職責﹐而是關乎全校教師的重要任務。因為學習轉型﹐是全體教師的事。至少﹐教師在教學上如何配合圖書館的改革呢?

2021年3月22日

軟實力:科普

【775】 20200319

   科技是國力的關鍵要素。

         科普﹐就是將國力以「知識普及」的形式推廣﹐讓國內外民眾認識﹐使之對一個國家有更立體細緻的瞭解。把自已國家的故事講得清楚而動聽﹐讓國內外民眾更容易明白理解﹐是國民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

         一國科技實力不可能一蹴即就﹐而是至少三四十年甚或上百年的努力累積的成果。央視的《超級實驗室》系列﹐通過介紹各實驗室裡的科學家默默耕耘的事跡﹐講了十多個中國在全球最先進領域披荆斬棘﹑奮戰數十年的故事。包括:世界超級電腦榜單上連續奪冠﹐更在研製每秒百億億級計算的超算之王;北斗導航系統從零到現在全球衛星布網的故事。

         系列中還講了:太空科學家跨界投入到腦起搏器的研究,使到柏金遜症病人回復生活能力﹐還因此大幅降低了全球高端醫療器材的價格。清華人用卅多年的時間解決核電安全的難題﹐建起了第四代核電站。昆明的醫學工作者發明了幼童手足口病病的預防疫苗。袁隆平團隊在實驗田裡提升稻米產量﹐四川正在實驗更快速的磁浮高鐵。低維量子實驗室正探索降低浪費電力的電阻等。

         國家的未來取決於國民的主觀意願與想像,更取決於我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運用。故國家需要卓越的科技人才﹐更需要把科技產出推廣應用到社會生活﹐即「科技市場化問題」。

         《超級實驗室》將我國目前的科技發展狀況﹐如實地向國民展示﹐把困難險阻和跟國際尖端的差距列明﹐把取得的成果彰顯。作為教師﹐我盼望更多這類科普節目﹐把科技知識普及到平民百姓﹐既提升國民知識水平﹐也提升民族自信。

2021年3月16日

國情教育:科普

774 n 20210312


           認識祖國﹐除了要認識並欣賞錦繡神州的美好河山﹑源遠流長的燦爛歷史文明和民族智慧。也要認識古今的衣食住行等民生實況﹐更要知道我國科技發展的困難崎嶇道路和成就。

         然而科技發展前沿的成就關乎高尖精的專業知識﹐對大多數民眾來說﹐(莫說多是中學水平﹐就是大學以上不同主修的)不少是只聞其名﹑甚或不懂怎樣正確寫讀﹐更談不上明白其中奧妙精彩處或其關鍵和困難。

         故科普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環節。中國近年經濟改善﹐投入教育的資源較多﹐科普工作有較大進步。中央電視臺的《超級實驗室》系列是其中的例子。它請來結構生物明星學者顏寧做主持﹐介紹中國當今一系列的科技前沿實驗室的工作和成果。讓國民得以知悉我國現今科技發展有哪些是領先國際水準。由2017迄今共推出了五集﹐﹐每集由相關負責的科學工作者現身說法﹐說明這些實驗室怎樣幾十年來默默地工作﹐取得領跑世界的成果。

         第一集內容包括:雲南大山深處,進入地底兩千多米的隧道裡,隱匿著一項巨大的工程,尋找尚未被發現﹑看不見的「暗物質」。又介紹了地球外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及冷原子鐘。又讓我們見識世界最深海溝裡的深淵實驗室﹐探索沒有陽光的生態和地質環境。

         第二集介紹位於北京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它協助我們認識帶電粒子彼此碰撞﹐並窺探原子核內部的奧秘。也介紹了位於深圳大亞灣和江門的中微子實驗室。這都是我國科學家探索宇宙起源和物質奧秘的努力。

         這類節目既增長國民知識﹐也讓我們知道大量寂寂無聞的科學工作者的貢獻。

2021年3月7日

公廁

773  n n 20200305 


         早前到牛池灣著名路邊食肆用餐。座中親友推介附近的公廁乾淨企理﹐堪比高級酒店。餐後登樓探訪﹐果然名不虛傳。老妻回報﹐女廁也如是。所見設備齊全,男廁也有嬰孩換片架﹐地面乾爽清潔﹐尿廁前無尿漬﹐通風良好﹐更無異味。看來負責清潔的工友和管理層花了一定的精力,方有此效果。

         離開公廁時﹐在其儲物室中見到負責清潔的老伯﹐便稱讚他的工作。老伯謙稱﹐設備改善了﹐的確比較易於打理。他指示著我留意牆壁說﹐現今的牆壁都是纖維﹐縫隙也沒有﹐少了藏污納垢的地方﹐揩抺起來也容易。我說:也要你們用心認真才能保持公廁乾淨如新。
         對此德叔有幾點感想:
1.      清潔公廁的工友﹐默默無聞地工作﹐盡責而有效﹐值得嘉許。將心比心﹐工友也會開心。市民見到好人好事﹐宜不吝讚賞鼓勵。
2.      市民當然亦要有公德心﹐好好愛惜公物﹐珍惜公器如己物。當念清潔工友的辛勞﹐用廁時就小心一點。正如公廁中常見的標語:《行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3.      公廁設備和管理改善﹐提升市民生活質素和都市形象﹐不是小事。近年各公廁都有免費廁紙供應。公帑開支大了﹐固然是社會富裕的結果﹐亦要市民的意識行為配合﹐不能浪費或取為私用。
4.      公廁運作管理難題由來已久﹐據說難以改善。但如今有實例可參照﹐說明事在人為。如何將好經驗推廣落實﹐要管理層和當局努力了。
5.      公廁的運作水平反映公民教育的效能。從學校裡的廁所也可管窺校風之一二。嘗見港島某老牌男校廁內玻璃鏡均換上不銹鋼板便可猜想校方苦心﹑同學的行為表現。


2021年3月2日

倡議者:科組主任之 5

772 20210226

 

         前進遇到難題困惑﹐學校科組主任首先不是埋怨﹐而是迎難而上﹐即時滅火外﹐也探索和制訂長遠解決方案。

    作為部門的資深教師﹐掛著領導的頭銜﹐更宜對難題有個說法﹐即強弱機危的分析﹐利害權衡的對比﹐最好能提出若干解決方案﹐並指出各方案的長短期果效和副作用:包括人力﹑財政﹑物料資源和時間資源的需求調配﹑人力的培訓等。總而言之﹐科組主任是能供建設性意見的人。

    解難出主意﹐不宜拿著老黃曆吃老本﹐因為過去的經驗固然可貴。但面對新挑戰﹐可能需要調整組織內的思維範式﹑變更運作方法。切莫誤判適應性挑戰Adaptive challenge為昔日的技術性難題Technical problem﹐以舊工具或思維去解決新難題。

         歷來行政經典都指出﹐領導的工作是:1.領導組織變革﹑2.跟同工分享願景﹑3.啟發/開悟思維﹑4.鼓動同事增益其能力。

         引領教師﹐就要拿出專業知識和技能﹑能洞悉複雜局面的訣要﹑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至少要提供諸般內外資訊。

    以最近DSE課程/考評量改革為例﹐牽涉到主要科目教學重點變動﹑科目評量方式(SBA/IES) 刪削﹑課節增減並人手調配﹑甚至科目的轉變/新增和教師培訓等。科組主任要有點主人翁精神,主動通過社交網絡蒐集同類學校的對策動向﹑分析校內資源強弱﹑如何結合未來幾年生源變動的危機﹑配合學生升學就業變化(如升學外地/台灣/大灣區)的趨勢﹐從而與科組內外同工商議對策﹐如何分期分級試點推行﹐共度時艱。

引領同事﹐宜通過討論澄清方案的優缺﹑求取共識。而不是坐等上頭下達命令﹐或個人苦思答案後向同事硬銷接受而執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