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

隴東黃土溝上的小鎮:榆林子

          近年多次到甘肅省工作。曾到過甘肅省東部(毗鄰陜西延安)黃土高原的慶陽市正寧縣榆林子鎮。此鎮是附近12 條鄉的小墟鎮。是典型黃土高原上的塬上聚落。有一條國道經過﹐鎮就在國道旁延伸。
         鎮戶籍人口有三萬餘。最宏偉的現代建築是榆林子初中。鎮上超過50平方米的商店/超市共15間。



每逢農曆二六九都有墟期。附近鄉民帶來土產貿易。
我到學校當天是初二墟期﹐中午時走了一圈。賣的多是農產品。
當地多種蘋果﹐但不是時節﹐而且多是外銷。
色彩最鮮的是帽子和婚嫁用的喜帳被面。



該區主要的經濟作物是烤煙葉。有幾檔都有賣。
墟中有夫妻檔賣鞋修鞋。即時度腳訂做。



這是墟中的牙醫。
小鎮中難以養起正式的牙科醫生。只能如此了。
使我想起四十年前的赤腳醫生。
孩子們學英語﹐基本上是應考。
教師遇到的困難之一是他們覺得「學而無用」。`
「學好英語還不是回家摘蘋果。」
這天港客到訪﹐大概是他們生平第一次向外人開口說英語了。
孩子戴面具做英語話劇
大山裡的教育困難重重。農村的教師不易為。
到農村基層方知實際困難和如何對症下葯。
不宜在外地指手劃腳﹐評頭品足。




















        

2020年12月26日

小學生宿營

764 nnn  20201225

 

         特殊學校課程中因學生的肢體傷殘或智障﹐故有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希望增強其獨立生活技能。其實對主流學校的學生而言﹐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同樣必要。

         小學教師大概都有機會帶著學生入本地營地生活幾天。帶孩子入營當然辛苦﹐但他們都認同小學生入營生活數天很有必要﹐特別是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學習集體生活紀律和實踐尊重﹑禮貌等。對不少孩子來說﹐沒有家長在旁﹐而與同學們共食共住共玩幾天﹐不少是生平第一次的大挑戰。

         核心家庭人數少﹐孩童缺乏群體生活經驗。有些平日起居有家長傭人照顧﹐進入營地後﹐便暴露了其基本自理能力和群體生活規範都非常薄弱:不懂得執拾牀舖和書包﹑不懂叠衣服;甚至拿飯碗去飯桶「裝飯」﹑八人一桌如何照顧彼此的需要﹑飯後抹乾淨枱面等﹐不少學生都說是生平首次。

         晚上巡查他們用過的洗手間﹐便可見梘液翻倒滿地﹐毛巾亂丟﹑衣衫遍地。更有學生夏季入營住三天兩夜﹐竟帶了一個巨型一米高行李箱和背囊﹐裡面裝滿了不會用到的東西。

         不少學生平日機不離手﹐入營後依然故我﹐埋頭手遊。對營中安排的各種集體遊戲和活動﹐冷漠而不感興趣。據我們觀察﹐關鍵在他們多數根本怯於參與﹐也許是未嚐過「好玩」的集體遊戲的滋味﹑歡樂和興奮。

這就可能牽涉到以下幾個想法:

1. 活動導師的培訓有必要:帶領活動是學習的;
2. 師訓內容宜包括校園內外各種活動設計﹐不能單靠個人經驗累積;
3. 學生入營前要有導引﹐對入營的生活有心理準備方有果效;
4. 孩子不懂得跟人「玩」。要培訓要體驗。

2020年12月19日

商校合作

763  nnn 20201218 

         商校合作是現今辦教育的大正途。教育不單是政府或學校的事﹐更是整個社會的大事。學校系統的產出學生﹐是勞動力市場的輸入。工商企業作為勞動力的主要吸納者﹐因而是教育系統的重要持分者。

         工商企業無論是為了宣傳﹑增加知名度﹑建立社會形象﹑盡社會責任﹐還是因為發財立品做善事﹑東主或領導層個人情意結有志於教育大業﹑抑或是覺得僅是舉手之勞﹐與人方便都好﹐近年的確愈來愈多工商企業加入了商校合作的大流﹐參與了建設社會教育大平台。一方面增加師生學習的渠道和機會﹑也讓工商企業更多認識教育界的需要。

         工商企業最常見的貢獻是提供參觀﹑職場實習的機會﹑捐獻資財成立獎助學金﹑派出員工到學校義教或做講座等。這等貢獻對教育界非常珍貴。近年較大規模的有九龍倉的 Project WeCan , 不少企業如周大福﹑希慎集團和一些個別有心商舖也加入支援弱校的行列。我就曾有機會陪著教師們參觀惠康集團在葵涌貨柜碼頭的貨倉和將軍澳的凍倉﹑見識了物流業的操作鏈。也見過快餐店集團如大快活/美心的培訓活動。帶過基層學生參觀獅子星號郵輪﹑廸士尼的酒店的後勤服務;參觀過領展的商場街市等﹐尤其是有機會知悉一般市民熟悉的日常運作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Behind the scene和幕後操作的考量和抉擇等。參觀師生咸覺大開眼界。

      也曾安排過校長們影隨大企業 CEO 以觀摩其領導工作﹐校長們也覺可以省思業界的思路範式。

         有些企業沒有主動宣傳其資源可以開放給教育界﹐但敲門搭路之下還是有機會的。商界也宜充份利用本身的資源拓濶師生的視野﹐造福社會。

2020年12月12日

參觀的導引和總結

762  nnnn  20201211

          教師帶領學生參觀﹐之前的導引Briefing和總結Debriefing非常重要﹐是決定參觀成效的關鍵因素。其重要性不下於提供參觀機會。故切莫以為安排學生參觀某地某項目﹐就必然產生指定的效果。

         帶著學生參觀內地比較偏遠貧困的農村﹐導師可以導引學生關懷村民生計﹑教育和醫療的局限﹐近年有何種改善措施計劃﹐是否有效等。因而認識交通阻隔做成的影響﹑知悉農村改革的複雜性﹐農村風俗和思想的特點等。亦可以較宏觀地探索城鄉差距﹑沿海與內陸的差距﹑東西部發展的差距﹐政府的對策和已經取得的成就。有人會指出:對比之下要感恩惜福﹐自己今天的幸福不是必然。更可以拓濶胸懷﹐以後多關注國家的發展和政策。然而﹐亦會有人聚焦落後的現象﹐指責政府的無心無力﹐貪腐不理民間疾苦乃造成現今局面的主因。

         曾看過有老師帶領學生到北京天安門觀看清晨的升旗典禮。學生要清晨摸黑起床﹐梳洗集合乘車到天安門廣場去。不少學生睡意仍濃﹐有些人便叫苦連天。導師要是早一晚已有簡介和安排﹐說明意義和機會難得。早上好言相勸﹐鼓勵抖擻精神﹐開開心心出發參加典禮﹐其效果就比早上嚴詞喝駡要守規。老師還一邊埋怨「我也不想去﹐只是任務壓下來﹐不能不做而已。」於是師生一起不情願地﹐苦著臉出發去看升旗禮。

         參觀是一種經歷。「經歷」由參觀前的行程安排﹑設計導引已經開始﹐直到活動結束後的師生/生生交流和省思。學習就是在省思總結中產生。

         可見帶隊老師的質素和功力﹐在活動過程前中後的表現特別值得關注。

 


2020年12月6日

導師的態度

761 n n 20201204


         改革通識科課程的訊息中﹐有「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有教育團體問:如屬實﹐關於參觀甚麼地點和內容﹐有何建議?

         德叔認為:參觀地點或主題較次要﹐關鍵是參觀的安排設計和參觀時導師在旁的解說闡釋。即使是相同的解說資料﹐導賞總結時的語氣態度﹐便足以導引學生作出不同的結論。故我一向認為:教師/導師的心態和教學時「聲」「氣」「神情」往往比教科書或教材更重要。

         記得某年陪同香港某校教師數十人上廣州考察某校的自主學習狀況﹐順便見識羊城新貌。全程食宿旅費由學校全包﹐皆大歡喜。然而教師群中有幾個具「批判性」態度的﹐全程一直唱反調。初時同事們尚不置可否﹐後期同事間便有點唇槍舌劍了。

         參觀學校前﹐便認定人家必然將最好的班級展示﹐事先排練好才讓我們看﹐故必然看不到真象。我介紹這是一間開設不久的民辦學校,主要收取進城的民工子弟﹐家長的社經地位較低﹐學業水平不高。我們主要參考人家的教學法﹐如何促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唱反調者問:敞校在港也有點名聲﹐生源多是中產階級以上﹐何不參觀執信﹑廣雅﹑省實﹑華師附中呢?

         考察學校之後參觀文化名勝。有人讚嘆幾年不到廣州﹐舊貌換新顏。卻有人輕藐地指新城區的廣東省博物館﹑圖書館與「小蠻腰」等皆是形象工程而已。進入展館後﹐見參觀人數不多﹐便批評是大白象。我心想﹐如果人頭湧湧﹐又會否批評為何不限制人流。 到五層樓看博物館﹐又指展品十年如一日﹐沒有新意。

         由這類教師帶隊參觀﹐看甚麼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