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

知識誕生的故事


649 n n  《教育心語》20181012


        觀課多年﹐好課不多﹐悶課常見。
        「悶」的原因甚眾﹐其中之一是教師連平舖直敍﹑有碗碟話碗碟也不做。 因為平直順序講故事﹐也算是帶著學生重蹈先賢的足跡﹐使學生有機會知悉和思考當年科學家或作者如何在困惑混沌面前﹐眾裡尋他﹑克服千難萬阻﹑屢敗屢戰才摸索著取得點滴成果。 說得動聽的話﹐也是一段趣味掌故﹐是個解難的冒險故事。 讓孩子知道學問知識和創造發明不是天掉下來的﹐乃要經歷反覆的推敲磨煉方有所成。
        課堂沉悶的原因之一﹐是教師往往由故事的結局開始﹐而強調學生要牢記結論和懂得複述結論以應試。 而知識和作品的產生過程則輕輕帶過甚或略而不談。
        常見的是﹐講解由定義或公式定律出發﹐再舉例說明﹐跟著便是在測考中如何應用﹐測考的題型如有轉换則如何應變等。 例如圓周率/惰性氣體的定義/板塊理論/報酬遞減定律/光合作用等都是經歷千百年無數人探索的成果﹐其中有不少引人入勝的故事﹐值得介紹給學生。
        教師整理前人學者的分析結論為雞精筆記講義給學生﹐學生就依書直背﹐照本宣科。 學生即使考評時拿了個優良等級﹐其實不知先賢如何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籂查淘選出有用的訊息﹑在眾多方案中抉擇的過程。 是以課堂內容往往流於事實的傳輸與記誦而沉悶。
        教師應多講知識誕生的故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