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

在紐約MET看秦漢

575  ¾¾¾ 教育心語 20170505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今年四月至七月有個難得的展覽:The Age of Empires《秦漢文明》。 由中國國務院牽頭並13個省區32家博物館合力借出168件秦漢時期代表性文物展出。 展示出中華大地形成統一國家時的多元文化風貌﹐更探索與同一時期的古羅馬文明的聯繫。 因為漢代開通了海陸絲綢之路﹐中外交流為中華文明增添新的元素。
是次策展負責人孫志新博士為此展覽籌備多年﹐來回中美廿多次。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軍也說﹐不少文物還是首次出國﹐自己首次親見。
  策展人選取的展品﹐不僅注重其藝術造詣,更刻意挑選符應當時大一統的歷史時期的文物。比如秦漢建立統一的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等。故選取了秦的尺﹑權(衡重的標準砝碼)、錢模,李斯的篆書碑拓﹑新莽的量斗(官定容量標準器皿)等﹐都是實體而形象直觀的。 對西方觀眾而言﹐書同文/車同軌可能太抽象了。 而西方度量衡的統一比中國要晚上千年,所以當時中國建立這個制度,是具世界意義的。
  博物館從來不是把展品排列展出便算。因為對博物館而言﹐展品只佔其藏品的百//萬分之一。挑選哪件展品﹐用甚麼主題展示﹐向觀眾說甚麼故事﹐傳達甚麼訊息﹐是策展者的核心任務。
  MET今次的秦漢文明策展極具心思。 展覽的文物不單讓觀眾認識了中國人創造的精緻的物質文化,還講述著文物在歷史中的故事。是將專業研究的知識結晶,以通俗的方式向公眾闡釋的一個上佳典範﹐堪為華夏各博物館參考。
  
  

2017年5月25日

578   ¾¾¾《教育心語》201705026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時展出【秦漢文明】展品中﹐個人感受至深的﹐是以下幾件展品。
  一是甘肅出土﹐秦二世期時的「權」和跟它一起展出的度量衡文物﹐包括王莽時期的量斗和銅造的泄水時計:【銅壺滴漏】。 在資訊流通不暢的秦漢時期﹐實施統一度量衡﹐不是一聲令下﹐三兩年便天下遵行﹐而有賴持久細緻的行政措施。 專家指出:統一度量衡是延伸到漢代的跨世紀工程。
  所謂「權」﹐是一塊像秤砣的黑黝金屬﹐重一石﹐若半個籃球大小﹐上有一孔供穿繩用。 
  原來「權」是砝碼。 秦朝統一度量衡時﹐向全國各地頒下標準量重的砝碼。 並在其上附一銅詔﹐說明此乃政府訂定的標準重量。 在看到此《銅詔鐵權》實物前﹐我沒有意識到「權」字的本義。 中學時雖曾讀過《孟子見梁惠王》提到:「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心為甚」當時但未有深究﹐後來淡忘了。








甘肅出土秦二世時期的
【銅詔鐵權】



  成語「權衡輕重」﹐就是把砝碼()放到天平()上秤一下那邊較重。 後來引申為「重要」﹐「影響力」。 後人提到權﹐指的多是權力﹑權益﹑權威﹑政權之類﹐其本義便較少人知道了。
  良好的導賞說明﹐無論是文字﹑錄音或真人導賞互動﹐能使觀眾聯繫舊事或先備知識﹐恍然大悟﹐獲益良多。
  
  
  
         
  


2017年5月18日

以展品印証書本

577 ¾¾¾《教育心語》201705019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有三層共十七個展廳

全館佔地七公頃。由中央公園劃出一片地來建成
藏品二百餘萬。入場費隨緣樂助。館方建議價US$25。$5亦可。 

 內有中國館。館中有仿蘇州網師園一角。可惜無水。 

 埃及館藏品豐富。有把整個建築物從埃及拆下﹐在館內重建。

 展館之一是中世紀宗教文物。內容也豐盛。

2017年MET由中國借來168件秦漢精品展出。
此其一:二千年前的絲質枕頭能保存至今﹐極為難得。


  一般人因知識背景限制﹐對博物館展示文物﹐只能觀賞或瞭解其中一小部份。 個別專門展覽﹐觀眾倘無先備知識和導賞協助﹐更是過門不入﹐走馬看花﹐或入了寶山空手回。
  儘管有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提供展品的基本介紹或錄音導賞﹐最好還是有導賞員現場引導互動﹐才有助觀眾認識展品。
  導賞的解說詞很難面面俱圓。 即使學富五車的專家發表了學術專著﹐策展者精心設計說明﹐也難適切不同文化背景﹑年齡和要求的觀眾。 好的導賞員﹐可以跟觀眾互動﹐針對觀眾特性而調適解說﹐就如教師要因才施教。
  例如古墓葬的墓室選址﹑建築設計﹑棺槨和隨葬品等都大有學問﹐但觀眾有興趣嗎?陪葬品中﹐有死者生前所用的實物 (如鏡梳﹑虎子﹑飾物﹑武器﹑食器﹑官印﹑錢幣等)﹐皆反映死者生前的生活習慣﹑社會風俗。 各類非實物的陪葬品﹐例如著名的兵馬俑﹑金鏤玉衣﹑搖錢樹﹑動物﹑車馬﹑守墓神獸等﹐更反映當時抽象的信仰﹑期盼和價值觀。 倘能結合已有知識﹐是上佳的形象化教材﹐印証書本和課堂已得的知識。 這類參觀的學習策略﹐主要是通過接觸具體的文物﹐鞏固抽象的概念﹐如盼望和信念等。 陪葬品遺留後世﹐使後人可通過具體的文物﹐而接近這些已經消逝的意念。
  故參觀前要有一些背景資料。 例如相關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況﹑社會階級或家族的尊卑格局﹑文化背景﹑當時如何理解和看待亡靈﹑陪葬的信仰等。
  導賞員的優勢是:可以機動地因時制宜調節內容重點﹐向觀眾介紹展品。

2017年5月11日

導賞的鏡頭

576 ¾¾¾ 
教育心語20170512



       紐約MET的《秦漢文明》展示了中國建立統一帝國時期的文化藝術瑰寶和具歷史意義的文物。 作為一個教師﹐我更關注其教育公眾的工作。 其中不少值得博物館同行參考。
       首先﹐博物館網頁上有齊全部一百六十多件展品的圖片﹑導賞音頻和文稿。 這有利於觀眾參觀前作準備﹐增進先備知識。 一位美國朋友曾看過這展覽﹐ 回來表示很多看不明白﹐因他對中國歷史基本無知。 他要求我帶他再去﹐作點補課說明。 可見觀眾從展覽中領悟多少﹐端視其背景而定。 一如我在MET的非洲館和紡織服飾館﹐因無起碼的知識﹐怎會領悟其中精妙?結果是過門不入﹐或入寶山而空手回。
       展館現場可下載的應用程式App, 供免費用手機耳筒邊觀邊聽文物的導賞。 每件展品的介紹約三至六分鐘﹐言簡意賅﹐中英文任選﹐方便用家也有利學習。
  導賞的介紹文稿﹐沒有深奧的專業名詞﹐多是把文物連繫到當時的生活和社會。 其中會提醒觀眾留意容易忽略的細節特徵。 例如一面漢代銅鏡的銘文上有「中國大寧,子孫益昌」字樣﹐可見自稱「中國」由來已久。
       又如其中一件跟秦兵馬俑一起出土的陶製百戲(雜技)俑:半裸大力士俑。 其造形極為寫實﹐其手臂肌肉線條充份顯示其強壯體魄和有力﹐風格有異於中土造型。 專家估計可能中土工匠接觸了希臘雕塑作品所致。 這可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証。
       導賞的解說﹐就像電影導演的鏡頭﹐帶著觀眾旳眼光聚焦於某些特點﹐傳達了特定訊息。 故導賞的設計真的值得多花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