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 《教育心語》20170224
先簡介法顯的事跡。
佛教自漢時傳入中國﹐至魏晉已大盛。 晉代僧人法顯感到漢地佛經不全﹐特別是關於出家人生活規範的律法更缺。 他於六十二歲跟五個同學組成五人取經團。起程﹐沿絲綢之路到印度留學取經。 昔日絲路無火車公路﹐只能靠雙腳或駝馬﹐一步一步的走。 歷經盜賊沙漠冰河和嚴苛的體力意志考驗﹐走了六年才到印度。時年六十八歲了。
以公元五世紀的醫療衛生狀況來說﹐人的平均壽命不長。 六十歲是難得的了。 法顯竟然在高齡才開始西行﹐到印度學梵語梵文﹐抄寫經文﹐精進不懈又六年。此時,法顯已經七十四歲了。 與他西行求法的唯一倖存同伴道整,決心留在印度不回國。而法顯弘通戒律於漢地之心始終不變﹐遂獨自南下取海路返國。
公元409年﹐他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為抄得重要經文又居留兩年。 之後乘搭商船往東回國。 歷經風暴飄流到印尼的爪哇。 五個月後再搭乘開往廣州的商船。 豈料又經大風暴﹐飄流了數十天﹐糧水殆盡﹐終於在山東嶗山登岸。 地方官員接待他並休整一年﹐才南下到當時首都建安(南京)的道場寺與一位印度僧人一起譯經。 最後在湖北江陵的辛寺寫下取經沿途見聞的名著:《佛國記》。 此書跟二百多年後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一樣﹐不單是地理遊記﹐更是後來建構印度歷史拼圖的重要文獻。法顯八十六歲圓寂。
幾點值得留意的:一是宗教的力量極大﹐竟然可以推動一個老僧堅持走向未知﹐克服無盡艱辛。 二是原來晉朝已有商船來往中國﹑東南亞和印度。
學生都喜歡聽法顯的歷險故事﹐但權衡利害﹐應否以人物為主題學歷史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