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

城市基建

535  n 教育心語 20160729

          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城市基礎建設容易被忽略﹐一方面由於其多在地面以下而不常見於天日;也因為其建造早在地面建設之前已經安排﹐其策劃往往早在十多廿年前(或更早)已經開始﹐今天的居民一般少有機會參與討論。 例如:沙田新市鎮第一塊填海地段﹐就是用作污水處理﹐比第一城地契批出還要早。
          因此﹐就更值得向學生(或市民)介紹這些知識。 讓他們明白今天的城市面貌﹐乃是長遠的策劃﹑多年經營和積累所成﹐而非偶然拼合。 其中地鐵系統是較易理解的典型。
          最易被市民忽略的﹐是排洪和排污系統。 大多數市民絕難想像, 在快活谷的馬場之下﹐其實是個大儲水庫;在上環港澳碼頭旁邊的巴士站和停車空間下面﹐是另一蓄洪裝置﹐使到上環西環的低地不易再水浸。 在大坑東花墟旁的球場底下亦有巨型的蓄洪池﹐減少了旺角太子一帶的水浸威脅。 當學生知道在港島大坑半山起向西有一條地下大輸水隧道貫穿港島的山地﹐把港島北部的雨水截流收集運往數碼港附近出海﹐減少了港島北岸的水浸機會時﹐都大感驚奇﹐讚嘆工程浩大之餘﹐更欣賞構思的巧妙和遠見。
         較易被學生理解的是社區中土地利用的規劃﹐特別是文娛康樂社區服務設施的安排﹐如警署消防局﹑醫院診所﹑郵局﹑公園球場泳池﹑社區會堂﹑垃圾站﹑跑步徑﹑文物保育﹑公廁﹑學校﹑圖書館等。
       筆者於1998年起已安排學生通過電腦遊戲《模擬城市》SimCity﹐認識城市設計的概念﹐學生因為「奉旨打機」﹐寓學於玩﹐學習果效良佳。

  
  


2016年7月21日

地下秩序

534】教育心語 n 20160722


       過去幾年﹐因著介紹大會堂旁邊的展城館之便﹐向中小學老師介紹了一些城市規劃和基礎建設的資料。 原來不少老師對於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基建概念和例子都認識不多。 我就想﹐學生對此就更「無知」了。
       我們平日的城市生活﹐全都少不了基建的支援和配合﹐而這些都不是臨時的設施﹐而多是早在地面工程開始之前的十年廿年甚至卅年便要妥為安排。 記得1968年在大學圖書館﹐我首次見到地下鐵路的藍圖規劃﹐其設想圖﹑路線圖並沿線發展實在太吸引了﹐使我後來有空便去翻閱。 地鐵系統規劃至今五十年了﹐尚興築未竟。
       對中小學生來說﹐ 基礎建設大致可以「六通一平」概括﹐即:通(水電煤渠路訊)(整地基) 也就是:供水﹑供電﹑供應燃氣(/天然)﹑建設接駁下水渠道﹑路橋交通﹑通訊網絡和整固地基。 這六通一平失誤﹐全區發展必受影響﹐後患無窮。
       具體基建工程與土木工程關係較大;但基建的前期設計﹐卻是城市規劃。 這需要對我們城市的發展有遠見和承擔﹐遠超任何一兩屆政府或議員的任期﹐所以官民必須對於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願景有個大體的概念和共識﹐而非錙銖計較眼前利益﹐更非關對政府某個人的喜惡﹐而應多聽專業的意見﹐免得流於空泛的政治爭議。
       今天我們享受的基建﹐都是十多廿年前已經計劃甚至建好。 但一般市民卻多茫無所知﹐或視為理所當然﹐不懂珍惜。 去年RTHK拍了八集《地下秩序》是上佳的通識科教材﹐亟宜善用。
  
  
  

2016年7月16日

師友計劃

【533】教育心語 20160715


  某老牌英中特別花了力氣心思安排了不少升學就業的活動,但主事的主任抱怨:學生參與率很低。
  三年前該校與校友會合作,開展一項「師友計劃」:邀得約卅名不同年期畢業的校友參與。每位校友配與兩至三名在學學生,結成「師友小組」,全年安排幾次見面溝通,讓校友介紹社會的生活實况、其個人的成長經歷與心得,或各行業相關的知識等。學生倘能珍惜與校友建立關係情誼,說不定他日進入社會時也多一個社交和支援網絡。
  由於學校歷史悠久,不少校友均是社會中獨當一面的的名人,也有近年才畢業的師兄師姐從事不少新興行業,他們的就業經歷實踐心得,對在學學生而言,應該很有參考價值。
  然而,也許學生對社會無知或短視,生活圈子狹窄,每日大概只是關注功課或與同儕間互動,根本對社會實况沒有興趣。所以對於師友計劃反應冷淡。經學校安排,不少學生不懂感恩,只抱着聽話(或被迫)應酬校方而出席。對校友的熱情關懷,視作麻煩。
  最近師友計劃的卅多位校友聚會,不少都吐苦水。原來有約好了師弟妹飲茶食飯或參觀機構,卻被師弟妹「放飛機」,臨時缺席而無通知:又或遲到個多小時而面不改容。往往要三催四問,才回答說:我忘記了/ 我現在家裡未出門/ 或正在途中,半小時後可到之類。
  部分校友也感到難與師弟妹找到共同話題。部分同學則在聚會時自行聊天談笑打機,當校友透明。
  看來,學校主事生涯規劃的老師,要再思考改善措施了。

2016年7月7日

服務業人才素養

532 n 教育心語 20160708

       回顧四十年前(七十年代中)﹐香港勞動力約八成在工廠和製造業打拼。 現今香港的勞動力市場,近九成是服務業。 2014年,服務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92.7%。今天的家長和教師應有心理準備,孩子離校進入的職場﹐主要是服務行業。
       服務業勞動力需要甚麼素養?不少學者曾作總結:服務要直接面對客人﹐人際交往密切。 服務過程中﹐需要的不單是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和知識﹐更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 由於客人的背景和需要不同﹐服務業者隨機應變的機會更多﹐懂得「執生」成為必要的能力。 「執生」不是不依章法不擇手段妄為﹐而是不偏離機構的方向和不逾越底線下﹐卻要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考慮﹐想方設法在滿足客人的要求而完成機構的任務。
  這需要幾個條件:一是明白機構規章的理據﹐二是機構的規章具寛鬆彈性﹐三是機構部門間的團隊溝通協作要暢順。 其間因為要執生﹐現場即時的決策機會增多﹐個人犯錯的風險會增大。 前線人員對自己個人言行工作負責和自律等要求就更高了。
       故相對於工業型人才﹐高質素的服務業人才似乎更難培養。 因為即使是基層員工﹐也要對整個生產流程有較整全概略的認知﹐明白部門間的要求和困難﹐方能做好團隊協作。
       觀乎以上各點要求﹐不禁要問一下:現今學校教育﹐特別是課堂學習真的能培養出這等素養嗎?
  是以各地教育改革都特別重視課堂外的體驗經歷﹐服務學習﹑職場相關的經歷﹐特別強調溝通表達能力。 僱主也重視在職培訓。 因為經過現場實戰﹐才更明白戰場的需要﹑自己的強弱﹐學習的動力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