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

怎樣閱讀成績表

教育心語 20140926

      各校成績表內容和形式大不同。 學校要開班教家長怎樣看懂成績表﹐說明背後的理念。 下列幾點值得注意和思考:
      一﹑成績表基本功能是將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向家長匯報。 因此﹐成績表是家校溝通的工具之一。 其中牽涉學生不少個人資料﹐學校一般不會向外人或機構公開﹐除非事先得到家長同意。 家長將其子女的成績向外人公開﹐則是家長行為﹐與學校無關。
      二﹑成績表內容主體是各科學業成績﹐即學生在該科目的表現。 然而﹐中文科與體育科所用量尺與單位均不同﹐英文﹑視藝與音樂科的要求也有異﹐所以聖經科有76分跟數學科的76分意義不同。 嚴格來說﹐各科成績不宜簡單相加求平均。 就像蘋果7個﹑橙五個﹑葡萄串500克﹑香蕉一梳不能相加求平均。 不少學校已取消了平均分這一項。 沒有了平均分﹐那就自然沒有全班或全級排名。
三﹑有些學校只列出學生在該科取得分數的位置。 例如中文科的成績與全級同學相比﹐他在最後1/4的群組裡﹑數學科則在最前的1/4群組之中。 不精準地列明是全級第23名抑或24名﹐原因之一是教育評量極為複雜﹐都有誤差和限制。
四﹑不少學校根本沒有分數和排名﹐只有「質化」的評語。 例如《數學科》:小明基本上掌握四則運算的技巧和原理﹐但在文字題(應用解難題)表現較差。 家長可以配合教師找出其原因:是其文字閱讀能力抑或其他因素所致。 行家都明白﹐這等質化評語很難寫﹐成本最昂貴﹐但比全級排名第幾珍貴得多。

2014年9月19日

教師須是好演員

教育心語 20140919

現今教師不易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宜進入教師這個行業。
學生不光坐在座位中看戲,學生參與課堂乃是必然。因此教師應該首先是一個好的編劇,要針對學生的實况而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案和教材:即是要有一個好「劇本」。坊間的教科書大致只能當個參照大綱,因為沒有一本教科書可以適切全港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如要因材施教,教師必須熟悉學生的背景和想法,掌握其學習的基礎和難點,才可以導引學生的情緒和思路,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現代的教師也須是個好演員和好導演。好演員和導演才懂得掌握戲劇的節奏,張弛有道,流暢而沒有冷場。好的編導演懂得善用舞台的環境和設備,以協助演好這場戲。所以要事先準備好各種教材道具,總不能臨時在舞台上才張羅聲光化電,打亂了「戲劇」應有的流程和節奏,破壞了學生的學習情緒。
此外,教師最好還有一點明星的魅力——也就是能使到學生喜歡你;且不說是粉絲影迷偶像的關係,也要對教師有些尊重欽佩好感(至少沒有惡感)。標準之一是:應該能誠意而富能量和信心向學生說: 「同學們,你有福了。因為我是一個尊重你,而且有心有力的好老師。只要我們合作,一起努力,依我的指引,你必定有進步。」
老師如果連這句話也說得不硬淨,怎能讓學生信服和聽從你的話去做呢?教師是生命感動生命的工作,要先感動自己,才會感動他人。如果自己也不相信自己這句話,還是早一點轉行好。


2014年9月12日

家長代做家課

教育心語 20140912

        2014年五月下旬﹐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導室頒令要求學校不得給家長佈置作業,對中小學生課時、家庭作業、考試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要求,訂出了具體標準。由530日起實施。
        其實﹐去年初北京市教育部門己經發過類似通告。筆者見到當時山東濟南的教育網上平台﹐也曾響應支持。今年又再發﹐說明禁令無效。今次南京市陝西省等教育網站亦響應﹐但我猜想還是沒有甚麼效果。
        因為學生的家課要家長協助完成﹐積習已成。 特別是在沿海大城市(包括香港在內)﹐已是近十年的常態。其中名校尤其嚴重。
        學校交付家長的功課包括:要小一學生觀察記錄一粒豆子的生長過程;功課繳交時間是聖誕節假期後。 易言之﹐新年假期也成了家長的「年關」。據說這是該所學校的傳統,旨在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親身體驗生命發展的過程云。 初衷雖好,家長卻「談豆色變」。因為家長每天給豆子拍照,記錄豆子的生長狀態,最後把這些照片和文字記錄按日期整理好,編輯排版,列印訂裝成冊交老師。大家明白﹐對小一學生來說﹐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基本是給家長的功課。
        事實上﹐國內各中小學校不少己經使用電子科技給家長佈置家課。每天放學後﹐「家校通」系統就會將當天的家課直接發送到家長的手機。孩子也不用抄寫家課冊。家長自會告訴孩子今天有哪幾樣功課和重點。然後﹐每天晚上﹐家長就要陪讀﹑檢查家課並於功課旁簽署以示完成檢核。


2014年9月4日

學校中層培訓

教育心語 20140829

        學校中層主任的工作重要﹐但一般缺乏系統的培訓。 
  多數教師是跟著前輩﹐通過觀察﹐約略知道工作的範疇和工作方式。 日久﹐當前輩退休或轉職﹐便走馬上任擔當中層主任的職務。 大多數是沒有修讀過系統一點的學校行政課程﹐也沒有校內的專業培訓經歷。
        這種狀況的缺點顯而易見。 接任者﹐多是蕭規曹隨﹐照辦煮碗;且不說創新﹐就是依樣畫葫蘆﹐學得七八成便好﹐青出於藍則是異數。
當教育改革風起雲湧﹐要創設新局面﹑要解決新問題﹑要帶領新人攻堅新課程﹑要與校長斟酌新政策﹑要處理複雜的人事矛盾﹑要面對日益敏感微妙的社區關係和家校關係﹐學校的中層主任們﹐任務繁重不在話下﹐更要協助學校建立平日運作常規﹑要克服突發危機﹐壓力真的不輕。
        學校行政的實踐和理論﹐不能硬搬工商管理的一套。 香港大專院校的教育學院﹐僅少數有相關課程。 更重要是能結合香港學校實踐經驗的﹐更鳯毛麟角。 而中層主任的功能職種多種多樣。 訓導主任的需要﹐跟中英數科科主任的要求不同;活動主任的關注和技能知識系統﹐跟物理/音樂/經濟科也不同;總務主任管理的財務校產工友職員範疇所需的﹐更非一個專科教師接受專業培訓時有甚麼相關。 一間學校要培訓校內各職種的中層主任﹐談何容易。
        大辦學團體條件較豐﹐可以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應該做得較好。 但似乎各大辦學團體並不重視﹐讓各校各自為政﹐極為可惜。單門獨戶的小辦學團體就更難做得好了。

不再井蛙

教育心語 20140905

  老師是成人。 成人的學習模式﹐除了閱讀書本文獻外﹐更多是在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 一般會更重視學習與生活和工作結合﹑期望能解決實際難題。 故此﹐教師學習的模式﹐除了結構嚴謹和系統性課程之外﹐也注重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非正規學習。
  非正規學習的特點﹐似乎較多隨機性和傾向各取所需﹐然而其印象卻更為深刻﹐所引起的省思和改變可能更大。 因為這種學習是通過實際環境中真人示範和以實物說明﹐以人際間真實的互動的感性沖擊﹐往往比千言萬語更具說服力。
  所以培訓教師的手段﹐很多時是安排參觀和借調﹐給予實地學習的機會。 這種培訓﹐就是希望通過實地和人際互動﹐拓濶員工的心靈空間﹐眼界和視野。
  作為教師﹐實在有必要認識學生離校後的出路或就業生活環境﹐方會更好地輔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 是以我們最近安排了一個辦學團體屬下十三間學校﹐參觀與學校密切相關的其他服務機構﹐包括其畢業生離校之後的工作場所和活動的中心。 又刻意安排商界翹楚﹐為教師介紹商界企業文化的營建和運作。 希望教師因而省思學校平日的操作理念和實效。
  商界企業時刻都面對激烈的競爭﹐有反應迅速﹑重視公眾形象和講求實效等特點;對於長期生活於較單純環境的教師來說﹐有一定的剌激。 在多年的培訓經驗中﹐見到不少教師因為得以在其他機構或學校作深入的觀察和交流﹐既提升工作效能外﹐更會改變一些長期固有的思維範式。 這種果效往往在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