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莫阻礙孩子自學

教育心語 20140627
      
自主學習三大要素:學習動機、技巧能力、學習環境。本文集中談環境。
學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際互動環境。兩者不易分開。
一般來說,寧靜舒適的溫習環境有利學習。然而,安靜涼爽清潔往往與其習慣和經歷相關,因人而異。大體上盡量提供較有利環境便可。
       可是心靈上的安靜舒暢,卻非全由物質決定。家事煩擾,親人齟齬冷戰、父母鬧離婚、同儕排擠欺凌、親友過分關心,雖孤單獨處也難心平氣和溫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時,基本工具要齊備。學生上課或做家課時,筆袋缺文具、書包缺書本、講義作業散落全屋兼殘缺不全,又焉能好好學習?故欲自學,首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常規。
       特別是小學時期,父母宜培養孩子這些常規習慣,影響深遠,必須做好。
       教學時,老師對學童能力和好奇不信任,便會反覆講解,耳提面命,頻加監督,指導巨細無遺,畫公仔畫出腸、擴大龍門、縮細場區、作業試卷淺化,抄寫為尚。家長則噓寒問暖,提供湯水與雪糕、獎勵以薯片與遊玩、代勞蒐集資料、整理剪貼圖片,甚至代筆。師長此舉,以為可減少失敗,復提升功課分數,從而保證前進的士氣。
  須知:因師長提供具體答案,學生不知其所以然,學生便易短視而迷失方向。師長代勞,學生便無機會實踐和想像空間。學習過程由師長全控,學生便無動力和責任。師長打擊或錯誤歸因,學生易抗拒和放棄。師長冷漠沉默,學生則缺模範和點撥。這都不利自學。

2014年6月20日

讓好老師不孤單

教育心語 20140620

             台灣教育部在2014 年初開設了一個以教師為主角的網絡平台:《教育家部落格》。網站有五大主題:人物故事、新知分享、未來教室、活動快訊和影音專區。
          教師平日忙碌,工作時間朝七晚七是常態,甚或過之。因為忙,往往沒有時間張望校外的世界,以致有「目光短淺」之譏。因而甚至不知道隔鄰課室或校內另一科目作了何種教學嘗試;不知毗鄰友校(或敵校)作了何種革新;不知道他區同類學校活動或評量上有何新猷。
          每當挑燈夜戰,案牘勞形卻不見成果之時,往往容易氣餒怠倦﹑有點落寞﹑感到孤單。這個部落格,提供了教育界的信息,讓老師得知在山頭的背後,原來仍有同行像自己一樣焚膏繼晷,聽到大河彼岸的孺子牛努力耕耘的喘氣聲,依稀聞悉偏鄉林外仍有朋友木鐸振聲。這等信息,雖然不一定可以直接移植,卻或可修訂參考。
          即使條件不同,全不合用,但見到人家為了孩子的成長而花了心血,也堪作精神鼓勵。畢竟困境之中,實在需要相濡以沫。部落格中,不乏舊日報章已經登載過的一些故事。特別是一些熱血老師的教學故事和動人的歷程。也有國內外最新教育趨勢、研究新知、好書書摘、好書推薦等。也見有創新教案、課堂經營策略、備課技巧;當然有當下時興的教學短片之類。
          教師與學生一樣,需要鼓勵和掌聲。辛勞之餘,偶有寸進,需要友儕和專業上的肯定。這類平台,不單擴闊視野,更是前進的後援,可以互相砥礪與分享資源心得;提升教學士氣及熱情。

2014年6月12日

知識迷宮的地圖

教育心語 20140613

知識海洋浩如煙海。學習總得有個方向和目標,有個嚮導和指引。否則容易怠倦而湮沒或放棄。因為學習要付出成本和精力,其間必有艱辛苦痛,需要扶持鼓勵,需要休養和舒緩。
學生在無邊海洋中前行,猶如在迷宮之中,難以知悉目的地或出口何在,也無從自我定位。教師是個過來人,或者是位處迷宮上空,居高臨下鳥瞰全局的導遊,故能作出指引的旁觀者。迷宮中的學生,因為不知處境,容易因掙扎而疲累、茫然而氣餒,需要教師滋補和導引,需要教練的督促、打氣和說明。
學生自主學習,必先有學習的技能和自信,並不時有師友作鼓勵,適時給予知識地圖,讓學生有個全局觀念,方可以走出迷宮。故教師的功能之一,是協助學生做總結,澄清說明目的地的方向、迄今路途已經走了多遠、下一步往右還是向左、還有多少個斜坡和陷阱。這全都是屬於教學上「回饋」的範疇。故每堂指出教節的目標與整個教學單元有何關係,各單元間又有何相連,就是協助學生建構和整合知識地圖。
學生定了位,就有了一點自知之明,才會有方向感,才會自我監控,知所行止。教育行家全都明白這一段談的,是協助學生提升其後設認知的能力。
這裡所提的方法,全都是日常有效教學的基本技巧,絕非什麼新鮮玄妙的點子。
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種學習狀况,甚至是良好教學法的產出結果。
教師能自覺地、踏實地用好行之有效的教學法,保育好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才會自主學習。

2014年6月6日

學習遊戲化

教育心語 20140606

1998年秋起,在中一的地理課堂上,我向學生宣布: 「你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回家玩電腦遊戲。因為未來兩周的功課,就是玩好電腦遊戲《模擬城市》SIMCITY。」部分未玩過這遊戲的同學有點茫然,玩過的都覺得意外和興奮。當年中一地理課程要學香港的發展和都市特徵。
「兩星期後我們會討論:建設一個城市要考慮什麼因素。」
《模擬城市》是一個「益智」的模擬遊戲。玩家要無中生有,在只有自然環境條件下,建設和發展起一座城市。學生要考慮都市建設的各項要素:經濟活動、財務收支、人口遷移、基礎建設,包括在建設各類地面構築前,要佈置好供水系統、發電站、興築道路和交通系統(碼頭車站等)、污水渠道、能源管線等。興建高污染的發電站,會增加政府的公共開支。又要考慮設立學校、公園、消防局醫院和警署等,否則治安和火災等會減弱城市的發展和收入,致使城市衰敗不振。如設計得宜,該城財政會豐裕而蒸蒸日上……
        遊戲中學習,在真實的軍事訓練和商界培訓中已經用了幾十年。如今學生在教室以外的真實生活中,充滿高互動的科技產品、遊戲與社群網站。學生覺得課堂枯燥沉悶絕不奇怪。傳統教學思維主張學生要隔絕學生與外界干擾與誘惑,專心學習指定內容。這卻可能讓學習與生活更加脫節。
        學習遊戲化 gamification,是將遊戲的機制元素植入學習活動中,以加強參與的動機與趣味。
  學習形式多樣。課堂外海闊天空。齋講教學法以外,可探索的太多了。